第三人生 年輕就要思考

過去100年間,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歲,該如何善用這30年活出新生命?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提出「第三人生 (Third Act)」概念,她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第一人生依賴他人成長;第二人生發展獨立自主;到了第三人生,是獨立又能彼此依靠,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的人生階段。第三人生不會自然發生,要自己去開創,也要提早準備。

接下來幾周的《橘世代》,將帶您走進台灣企業教練的先驅陳茂雄、作家李偉文,以及中時開卷歷年三位主編的生命,看他們如何經營自己的第三人生。

年輕就要思考 設計第三人生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近年持續倡議「設計第三人生」,執行長蔡昕伶認為,豐富的第三人生必須涵蓋健康、財務、關係、學習、自我價值展現等多個面向。

蔡昕伶強調,第三人生是生命階段而非年齡的概念,每個人的時間點不同。以她為例,她目前是1歲及4歲幼兒的媽媽,「我要進入第三人生至少還要15年,那時孩子大了,我的照顧責任沒那麼重了。」她喜歡用「爬山」的隱喻,「當我爬完一座山,接下來的旅途要往哪裡走?」

無論目前的人生之山是哪一座、要邁向哪一條新旅途,都可以提早準備。蔡昕伶建議,思考第三人生的模樣時,可以先從在求學及工作時的任務中,能夠展現的自我價值和意義感的部分去思考。

超前部署 儲備健康能量

理想的第三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陳茂雄引用「正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能夠擁有正向情緒、有全心投入的任務、深刻的人際連結、感受到生命意義及成就感時,就擁有幸福人生。

但這樣的人生必須預先做準備,不要等退休才思考,愈早開始愈好。

66歲的陳茂雄(左),做著夢想中的工作,又晉升為外公,非常喜歡目前的生活。圖/陳...

66歲的陳茂雄(左),做著夢想中的工作,又晉升為外公,非常喜歡目前的生活。圖/陳茂雄提供

陳茂雄同意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想法,認為人會害怕死亡,是因為人生有遺憾,他鼓勵大家去完成未竟之事,讓人生遺憾減到最低,但追尋過程必須保持自我覺察,找出阻礙自我的慣性,學會減法與放下,聚焦生命真正想完成的事。最後,他笑著提醒,無論計畫是什麼,都別忽略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我不怕死,我怕死不了。」擁有健康的身體,才是發展第三人生的地基。

第三人生系列主題

延伸閱讀

時尚老人/林經甫:找出心之所向,點亮生命價值

退休不跟子女住 「揪友共居」怎麼做?

疫情下,易受創的5族群-你可能經歷:悲傷五階段

【線上論壇│免費報名】疫世界任意門—國際接軌不斷線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