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團有26萬人追蹤,YouTube頻道訂閱數達20.7萬,但70歲的料理YouTuber蔬食媽媽王培仁 從不給自己壓力。
「我沒規定自己一定要上多少片子,今天不想就不想,今天累了就不做,這才真正叫愉快的工作。人要是為了五斗米折腰,就會壓迫自己,我已經老到這年紀,只想做一件我喜歡的事情。」
去年2~3月間,王培仁以一支「激厚蔥油餅」教學影片在網路上爆紅,上線2年累積逾600萬觀看次數,3000則留言中更有大半是來自國外網友的迴響與好評。
父祖兩代老後大不同,讓她早早籌謀計畫
年屆七旬忽然變成了網紅,外界常以華麗轉身來形容她的退休生活,王培仁卻俏笑:「天天做喜歡的事,沒有所謂的退休,但如果做不喜歡的事就早早退,要不然死在那上面多划不來!」
她本是國中美術老師,很早就開始籌謀人生下半場 ,只因從小看到父祖兩代迥異的老後典型。文人出身的祖父,曾是一縣之長,來台卻因沒文憑、證件找不到工作,從50多歲起癱躺椅上,「一躺20年不會動。」
在高中教國文的父親則恰恰相反,退休後忙著找事情做,除了每周一次到大學兼課,集郵、剪報、寫家譜…,「到最後不知道要幹嘛,我看他也是蠻困頓的。」
「我屬於有事做就開心的人,所以怎能提退休?只能找開心的事去做。」她年輕時便立志要活一天做一天,多年來在生活中挖掘職志,發現料理竟比畫畫更吸引自己:「我畫畫只能坐半個鐘頭,但做菜可以站3小時,如果有另一個興趣比它(美術)更好,為什麼不去?」
愛熱鬧愛煮,別人吃飽飽超幸福
她笑說,自己愛煮、愛熱鬧,剛結婚時就喜歡邀朋友來,做上一桌菜給大家吃。新出版的料理書《培仁家》自述:「做的人滿足了,吃的人摸著肚子也喊滿足了,我就覺得超幸福。」
小女兒出生後,她更將全副心力放在整治晚餐上,一天做一餐飯,順便幫先生、孩子帶便當。「我很愛做、每天搞變化,然後也不厭煩,一做好幾個小時,所以退休不是選擇回去畫畫,而是選了做菜。」
但她自認非科班出身,想精進廚藝,最好的方法是逼自己不斷進步,於是在2005年成立工作室,以無菜單蔬食料理攻陷饕客味蕾,直到3年前轉型為烹飪教學。
時間多了餘裕,「我想到一些平常想做,卻沒有做的事情,譬如把媽媽的麵食手藝傳承下去。」王培仁說。
母親故去多年,她回想起來,記憶仍裹著蜜。
把做菜影片弄出來,已經變責任
「我媽是山東人,很會做麵食,單餅、油餅、韭菜盒子…,中秋還會烙酥皮紅豆月餅。現在想想都是蔬菜,買不起肉嘛,也買不起麵包點心,但小時候就覺得自己吃得很好、很幸福、很開心,這些東西真應該留下來!」
她曾在影片中示範山東家常點心,將拌了糖、油的麵粉揉出筋性,桿平切開,再捏出花朵、寶塔、麻花等花樣,油炸後即可長期存放,是困頓年代裡的幸福食光。
「小時候我就是跟在媽媽旁邊做這款點心,她會跟我講一些做人的道理、家裡的歷史,透過做點心的時候,對母親有很深的瞭解。」
那溫暖的美好回憶,促成她透過網路影片,紀錄一道道母親的麵點料理,「有人問、有人想學,她就很想說。」協助媽媽拍攝、剪輯影片的小女兒怡慈說,媽媽沒想過營利、從未想要留一手,只想讓更多人看影片學會外婆的手藝。
「我覺得把影片弄出來,是一個責任吧!如果人家看的多,我就很開心,哇~這麼多人會做油餅!還有人說他們家人好喜歡,我就覺得好棒!」王培仁笑道。
從童年的回顧出發,留下媽媽的手藝
這兩年從童年的回顧出發,她留下媽媽的麵食記憶,對餐桌的尋味也回到了家常料理。
王培仁說,以前開餐廳,是怎麼複雜怎麼做,怎麼變化怎麼來,「越炫技、越窮盡心思,越不怕麻煩。」好比將荔枝嵌進荸薺、香菇、米飯、紅蘿蔔等餡料清蒸,再佐以芒果泥食用;或是茄子切片疊上堅果泥、番茄泥夾烤,「刨薄片、夾內餡、捲東西,搞得超級複雜。」
「其實到老了,自己1個人、2個人吃,那種複雜的、炫耀的、驚奇的菜,不會想了。你反而會想吃簡單的,燙個豆腐、炒個青菜,越簡單越好,只要營養夠了,就行。」
人生回歸初心,更別具滋味
她笑稱是千帆看盡,一切從簡,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回歸初心,最有滋味。「永遠不要想自己老了,不能做什麼事情,只要別讓自己受傷—例如借個籃球去投籃,反而跌倒。」王培仁幽默地說。
她認為,老後生活有百百種,無論爬山、泡圖書館、掃公園,「只要開心去做,就會有成就感。」至於她自己,則在料理中得到另一種收穫,無關金錢、聲量,而是活得有意義,讓人生如秋旬之味豐盛絢美。
本文轉載自《幸福熟齡》
|延伸閱讀↘↘↘
- 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
- 他賺多少花多少,老後繳不起房租被趕走!2位伯伯故事啟示:沒理財沒房真心酸沒尊嚴
- 孩子成年前,要照顧生活起居、先生睡覺後才是她的時間:60歲生日我決定提出離婚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