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好姊妹離婚後....封閉自己淡出交友圈,過去我們無話不聊,現在她什麼都不想說....
【橘煩惱】提問:我有一群四人組的好姊妹,從學生時期開始陪彼此走過人生各階段,有機會就會約出來聚餐。但一年前,其中一位朋友與先生離異,她越來越少在朋友圈講話,聚餐也不太參加,最近我們計畫出國,她也是一句「我不去了,妳們玩得開心」就不參與話題了....我們其他三個人很想陪她、關心她的狀況,卻都被拒於門外,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台北汪小姐)/cite>
有一句話這麼說:「人生三存摺,老友、老伴和老本」。其中老友是最堅定的陪伴,不過,偶爾也會遇到人生波瀾的考驗,有些人會因此在歲月中慢慢走散,但也有人會成為彼此更加堅固的陪伴。愛情需要經營,友情亦是。
從過往的相處中 找出最適合的關心
回應這則橘煩惱投稿,唯心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施文逸建議,在考量「該如何向朋友表達關心」上,最好的資訊就來自該名友人。
她建議,先回顧朋友間的相處模式,這名友人過去是否就是比較能靠「自我獨處修復」的人呢?還是是喜歡「透過跟朋友相聚獲得活力」的人,而朋友間的聯絡頻率為何?是每周、每天傳訊息嗎?還是通常是在重要的時刻與對方連線?
回顧了彼此過往的相處模式後,不妨延續以往的頻率,去對朋友釋出關心,例如,朋友雖然約不出來,也不太搭話,但其他友人仍可維持過去的互動傳訊息,散發出「我們如常都在,隨時歡迎你加入」的氛圍。
關心不一定是語言 也可以是一個舉動
對某些陷入低谷中的人來說,過多的關心可能反而是種壓力。關心也可以像是種隱形的陪伴,與其直接詢問「你還好嗎?」,不如透過小互動來傳遞陪伴的感覺,像是傳一首具有共同回憶的歌、出遊時寄一張明信片,或分享一份友人喜歡的餐點外送過去,並附上「這很好吃!」的簡單訊息。
這樣子的關心,用過往友誼中累積出的默契與理解,向對方傳達出不需要她「一定要回應」,降低不必要的人際壓力,但同時表達了你們的掛念與重視。
如果能有機會約朋友出來見面,也可以先從小小的聚會開始,不見得一定要老朋友全員到齊,兩個人單獨相處時,更能把專注力放在彼此身上,為朋友撐出一個「如果你想要,我很願意聆聽;如果你不想談,我也樂意單純陪伴」的空間。
能寬心接受拒絕 也是一種溫柔
最後,施文逸臨床也特別提醒,以上一切的「主動付出」,都要擁有「被拒絕的勇氣」。因為朋友們現在想要付出的關心,可能在這個時間點上,不見得是友人所需要的。我們都聽過一句玩笑話:「有種冷,叫阿嬤覺得你冷」,在付出關心的同時,記得回過頭來想一想,這些付出是真實考量對方的需求,還是是為了安撫自己的焦慮,而強要他人接受我們的好意呢?
最適當的關心,需要我們細膩觀察、耐心等待,並且有勇氣向對方確認:「我這樣做,會是你所想要、感到自在的陪伴嗎?」。
朋友可能會拒絕某些關心方式,那不代表他拒絕這份友情,也許她需要一些時間與空間來沈澱自己、照顧自己。能夠試著理解好友的感受、理解她的拒絕或接受,無非就是我們能替她送上,最溫暖深厚的心意了。
│更多精選推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