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前會痛苦嗎?如何降低「死亡焦慮」讓人生不留遺憾?
20年臨終諮商,4000個癌症個案,真實見證讓人生不後悔的秘密!當你看清人生無常,中年不再是迷茫,而是成就自己最好的時機。《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精彩試閱:
面對死前的痛苦
第一種「害怕死亡來臨前的過程」,是指對於生理(身體)痛楚的擔憂。比方說:我聽說癌症惡化會很痛苦,在我死之前,會有什麼樣的痛苦在等著我?
罹患癌症的人多半擔心這點,許多人說,比起死亡本身,死前遭受的痛苦更令他們不安。以癌症來說,過去的確有很多新聞報導、小說或電影會強調一個印象:罹癌之後,等待主角的就是悲壯的抗癌生活,難怪一般人會擔心不已。不過,近年來這種狀況已經大幅改變了。
舉例來說,我每天都會到住院大樓去巡房,整棟樓不時見到患者與家人和樂融融談天說笑的樣子,護理師和醫師等醫療人員也面帶笑容,住院樓裡並沒有想像中到處充斥著沉重苦悶的氣氛。
當然,這些病患面臨各式各樣的痛苦,有些人也會在精神上被逼得走投無路;但親自到醫院現場走一趟就知道,與「悲壯的抗癌生活」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那麼,死亡之前的痛苦,實際上是指什麼?在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提供給一般大眾的癌症資訊服務中,介紹「癌症療養」與「緩和醫療」相關的項目具體提到:以目前的醫療品質,癌症所帶來的身體疼痛,多半能透過正確使用止痛藥來解決。
此外,現今舒緩疼痛的技術(緩和醫療)已經大有進步,疼痛能得到各種類型的協助。而且近年來,連癌症之外的疾病也會採取緩和醫療來減緩身體的疼痛,甚至居家醫療也有顯著的進展,這表示生病的人能在家療養,並獲得醫療與照護制度的照顧。
所以,如果你缺乏相關認識,腦子就會不斷想像悲慘的畫面,然後陷入永無止盡的擔心。實際上,只要擁有正確的知識,知道如何緩解痛苦,面對死亡之前的階段就能安心不少。
編輯推薦》對瓊瑤離世的反思!醫籲:死亡教育不是讓你害怕,而是懂得珍惜生命:https://reurl.cc/V0QAaQ
解決人生課題
第二種的「過世之後衍生的現實問題」是什麼意思?那就是:「我死了之後,家人會不會陷入經濟困難?」「如果我工作還沒做完就死了,該怎麼辦?」等這類與社會關係相關的問題。
近年來,生前規劃的觀念變得普及,多數人會製作「臨終筆記」,列出死前必須整理的事務。
以實際情況來看,進行生前規劃的人多半超過六十歲。不過,我建議最好進入中年就可以開始寫臨終筆記了,一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藉由書寫臨終筆記來回顧過往,讓我們得以思考現在並放眼未來,確認自己想過上怎麼樣的人生。
一旦開始書寫筆記,你就會被迫解決過往拖延著未及處理的課題。有些人會選擇跟過去交惡、甚至斷絕往來的家人朋友和解,拔除插在心上多年的刺。
用自己的觀點解釋「靈魂消亡」
第三種「害怕自己消失」,講的是靈魂的消亡。人在死後會如何?科學和精神醫學都無法加以證實,所以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答案。
若問問身邊人對死亡的看法,有人認為靈魂不滅,而且有另一個世界存在;有人認為靈魂會再次轉生來到現世;也有人認為死了之後,什麼都不存在了……林林總總的答案,不一而足。事實上,每個人如何定義死後的世界,也會影響到這個人如何活在這個世界。
人死掉之後就不存在了嗎?不存在也就不會有感覺了吧?你又不能去問死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當然,你可能也忍不住好奇,變成那樣不可怕嗎?
著名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說:「假如你擔心死後的自己,為什麼不擔心出生前的自己?」的確,出生前的痛苦,至少我們現在意識不到,所以,或許我們也用不著擔心死後的事。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死了之後就歸於虛無,也有人—包括隱約有這種感覺的人—認為死後的世界依然存在。也有人認為:即使死後的世界不存在,但想到自己能以「記憶」的方式駐留在重要的人心中,就像換了一種形式繼續活著,也能緩解「害怕自己消失」的恐懼。
有一位罹患大腸癌的六十五歲個案,最近病情開始惡化,即將不久於人世。
他回憶起童年故鄉的景色,不由得十分懷念。他說,小時候祖父母很疼愛他,會到附近超市買很多零食給他。他記得親戚中有一位溫柔的叔叔,本身沒有小孩,把他當成親生兒子來疼愛,經常載著他到處兜風。
他還提到小時候在盛夏蔥田的強烈氣味中,他牽著爸媽的手去公共澡堂的情景。他記得與青梅竹馬一起觀賞河畔煙火;他記得過年時與親戚團聚,熱熱鬧鬧吃團圓飯……這一樁樁軼事每每回顧起來,都讓他覺得溫暖又滿足;他感恩許多人愛著他,也正因為與那些人相處,他的人生才如此豐富。
他說:「我也在許多人的人生中登場,有時只是個跑龍套的角色,有時或許是重要角色。我是個平凡人,偶而也會傷害到別人。我就像這樣活在許多人的記憶裡,而那些記得我的人,也同樣活在某個人的心裡。我接收到重要人們的念想,交到下個人的手裡。這麼一想,我覺得已經完成了串連生命的任務。」
編輯推薦》「身體健康的人,離死亡很遠嗎?」心理師:擺脫3種想法,讓生命不留遺憾:https://reurl.cc/V0QAXA
放下「幻想」的方法
寫到這裡,我已經介紹了許多訣竅,教各位放下「人可以無止盡成長」的幻想。接著,我想談談自己「放下」的經歷。
我在二○○三年春天,也就是三十一歲進入癌症中心(現在的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服務,此後開始了為癌症病患及家屬提供諮商的工作。
這個時期的我仍抱著「人能不斷進步成長」的想法,也不曾認真思考過死亡,所以聽到患者問我:「醫生,我活不了多久了,我該怎麼辦?」 我只是滿心困惑,無言以對。我沒有體驗過,也無法想像他們的煩惱,絲毫不知如何回應才好。
過了一陣子,我開始覺得:「年輕的我能派上什麼用場?我根本幫不上忙!」儘管我剛到這裡工作時,別人對我這個心理照護專家充滿了期待,但我卻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心虛不已。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我自己當時也深陷於痛苦之中。因為我身邊的人陸續過世,當中有些是我的同輩,有些則比我年輕。尤其是那些年紀跟我差不多的患者,我跟他們用心傾談,接觸過他們的人生,彼此在心靈上產生共鳴,我可以感覺對方的心境清晰地傳達到我的內心。
我因為工作性質經常遇到這種情況,而逐漸感到疲憊。過去不曾思考過死亡的我,漸漸萌生了死亡離我很近的感覺。這種感覺與「未來能持續
成長」的看法產生了不協調,導致我的信念搖搖欲墜。
我現在固然身體健康,但總有一天會走下坡。一旦認知到「我不會永遠這麼健康」,過去設定的前提,亦即「人生會延續到明天、後天、下個月、一年之後︙︙」的觀念也跟著瓦解。
與此同時,有一部分的我開始感恩能夠平安地度過每一天。
某次下班跟朋友去喝酒。我一臉認真對同事說:「一想到我們有一天將無法像這樣暢飲美味的啤酒,我就真的很感謝有今天。」同事則一臉錯愕地問我:「清水,你怎麼了?」
這段時期,生死觀首次在我心中萌芽。
「生死觀」是指一個人對於生與死的看法,在我們凝視心中自己的死亡,並在思考生存的過程中逐漸成形。來到癌症中心工作前,我不曾想過死亡,但在面對患者陸續死亡的過程中,我被迫凝視死亡。
我一開始的想法是:人死了,一切就結束了。如果每天都過得很快樂,那麼「死了一切就結束」或許無所謂,但我發現自己其實跟二十七歲就罹癌的岡田先生一樣,過著「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的生活。
那麼,如果現在就死去,我的人生不就沒有發生任何好事的機會了嗎?我開始煩惱:在結束一切的死亡到臨之前,如何思考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本文摘自《活出真我的中年人生課:心理腫瘤科名醫超越失落與無常的生命洞察》,2024/12/27遠流出版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