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的無盡論辯,究竟是違背道德還是爭取人權?

安樂死 (又稱「協助死亡」,Assisted Dying)的合法化近年在台灣一直受到討論,世界各國怎麼做?哲學家與心理師的看法又是什麼?

「這是沉重而理性的決定,因此自願安樂死是正當合理的。」─葛樂弗

有些人說自己不害怕死亡,這應該是真的,因為瀕死階段才是棘手的問題。從人生舞台退場的過程除了曲折、曲折還是曲折,有時候我們期盼有人能加快這個過程。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有合法的權利能去加速死亡。即便有,我們也該行使嗎?

醫師往往也不樂見協助死亡合法化,因為這可能會破壞與患者間的信任關係。 圖/fre...

醫師往往也不樂見協助死亡合法化,因為這可能會破壞與患者間的信任關係。 圖/freepik

在倫理學上,有關協助死亡或自願安樂死的討論,大概已是塵埃落定。大多數倫理學家都認為,每個人都有權以死來終結痛苦,而他人的協助也符合道德規範。英國哲學家葛樂弗(Jonathan Glover)在其著作《致命與保命》中,以四頁篇幅總結道:

「當事人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而不是受一時的情緒所影響。這是沉重而理性的決定,因此自願安樂死是正當合理的。」

對協助死亡持反對意見,通常都與宗教有關。有些人說,殺人是不對的,不過大多數的宗教都沒有把它當作絕對的原則,畢竟,為正義而戰或出於自衛而殺人,也是情有可原。還有人說,唯有上帝才能決定生命的去留,不過大部分的信徒應該會支持搶救早產兒或重病孩童,即便這有違上帝的計畫。

既然相關的道德論證如此清楚,為何多數的法院仍判定協助死亡為非法呢?主要原因還是宗教。除此之外,許多人也擔心葛樂弗所說的「副作用」。要是協助死亡越來越普遍,所有身患絕症的人都以此結束生命,那麼大眾會越來越沒有同情心,對於許多生命垂危的人不再伸出援手。這也是身心障礙運動人士特別擔心的一點。

另一個擔憂是,倘若安樂死合法化後,大家就會害怕住進醫院或安寧病房,或是出於壓力而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儘管內心不想這麼做。醫師往往也不樂見協助死亡合法化,因為這可能會破壞與患者間的信任關係。所以,儘管多數英國國民已經支持「死亡權利」好幾十年了,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到2019年才對此採取中立的態度。

基於這些副作用,因此有許多人反對協助死亡。不過,這些理由與相關的政策無關,而是它合法後可能發生的情況,所以是屬於尚待證實的問題。有些地方安樂死已經合法化,像是比荷盧聯盟與美國奧勒岡州。

我們可以在那裡從事相關研究,看看人們的恐懼有否真有其事。可惜的是,或許研究人員很難保持中立,所以各篇研究的結論都大不相同。

無論如何,協助死亡的法律和道德層面是兩回事;倫理學家瓦諾克(Mary Warnock)就親身經歷過這個矛盾。瓦諾克的先生傑佛瑞病重命危之際,主治醫師便以心照不宣的老方法來安撫病人和家屬。瓦諾克說:「我們都心知肚明,傑佛瑞即將離世。醫師告訴我:『會讓他好過點......』我們都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就是了結他的痛苦,終結他的生命。」

大多人都認為,儘管醫生這麼做違法,卻充滿了道德感與同情心。瓦諾克當時認為這樣就夠了,相關法律毋需更改,但後來她改變心意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多包容不同的觀點,協助死亡也許有道理,但法律也不該輕易放行。

在不同人馬的爭論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有人會批評道,考慮安樂死的人既怯懦又膽小,也不夠珍惜生命。面對這種批評,最機智的回答出於叔本華之手。他強調,選擇結束生命的人,並非不欣賞生命的價值,「用自殺展現生命意志的人,只是不滿身處的環境與條件」。看過許多協助自殺的案例後,叔本華這句話更令人鼻酸。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圖/時報出...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 圖/時報出版

本文摘自《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道人生難題》時報出版 2022/02/22出版。

延伸閱讀

關懷協會守護者童秉浤:希望這些弱勢孩童,不再與有我相同經歷

股票分析師化身高山紀錄者,第二人生走進生態百科

免跑澎湖,想賞「心型石滬」來一趟台東卑南吧!

嘉義「花」時間/3千尺黃金風鈴木大道 限時盛開中!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