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我路過苖栗銅鑼,心想著杭菊該開花了,田裡卻只見滿滿的花苞。今年花遲到,倒是太陽麻渲染了遍地金黃。
太陽麻是豆科綠肥植物,原產於印度,1930年代被引進台灣。冬季農田休耕期種植,春耕犂田翻土時,可用作肥料,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豆科共生根瘤菌可固定空氣中氮氣,也可成為土壤氮元素來源。
秋冬常見的景觀綠肥植物還有百日菊、黄波斯菊、大波斯菊和向日葵、油菜花。11月中,在彰化田尾的花海節遇見百日菊、黃波斯菊和向日葵。
11月21日再去銅鑼,高速路旁的台灣欒樹和美人樹都已褪色,取代的是洋紫荊及艷紫荊,苦楝垂掛的果實正在轉入金黄。特意繞道進入后里環保公園,去年滿園百日菊已換成大波斯菊,依舊五彩繽紛;向日葵初長,開花還需假以時日,倒是水生植物池裡睡蓮及莕菜怒放。
波斯菊和百日菊都原產於墨西哥。我初識墨西哥於1992年,往後出入不下五十次,2007年寫成《馬雅金字塔的秘密》後較少走訪。即使如此,看到百日菊和波斯菊,直覺是墨西哥的顏色。看到花,墨西哥人用色的大胆、熱情、奔放盡在眼前開展,不但我痴迷,鏡頭裡隨時落入花心的蜜蜂,比我更瘋狂。
續往北行,抵達苗栗 銅鑼,台灣最大的杭菊產地。
1961年,台灣自大陸引進杭菊,銅鑼種植面積最廣,多集中於九湖台地附近。放眼菊花田,不是雪白便是金黄,白杭菊被命名為「白雪」、黃杭菊為「黃金菊」。而在白杭菊間,偶爾出現淡粉至深紫色的菊花,花農告訴我說,那是白杭菊基因突變;若見黄杭菊,便是美麗的錯誤,因為清明前後開始種植時,從植株外觀分辨花色不易,難免挾雜。
杭菊其實不產於杭州,杭州東北60餘公里的桐鄉才是主要産地,借杭州名更易為人知曉。無論原產地或銅鑼,杭菊栽植過程類似,据說得自菊花仙子傳授。菊花仙子給的口訣是:「三分四平頭,五月水淋頭,六月甩料頭,七八捂墩頭,九月滾繡球。」意思是:種杭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頭,五月多澆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護好根,九月就能開出繡球狀的菊花。
我猜菊花仙子說的是農曆。花農說,杭菊採摘在11月中到12月初,採完後地上的植株全部剪平,一月開始冒芽。杭菊舌狀花全是雌蕊,只能使用無性繁殖,四月即可進行分根或扦插。而所謂的「掐頭」,台灣稱作「摘心」,可促進側芽生長,增加分枝與花朵數,並可降低植株高度,減少倒伏。
分根到採收全是人工,1980年代,銅鑼杭菊不抵工資上漲及大陸進口貨低價傾銷,花農一度棄守,直到推廣無毒認証,得以力挽狂瀾。
我坐在田邊看人採花。採花人似乎都是老手,一塊塊田輪流採摘。我突然起身,竟然嚇到採花人。她說:「我們採花要非常專注,因為花芽分化時間不一,如果花未全開就被摘下,烘烤後花心可能變黑,賣相不佳。因此要在花裡挑選幾乎變成圓球的花,而且不帶梗及碎葉,也因此一株花要摘三、四次,第一輪摘的通常最大朶。」
摘下的菊花都裝入透氣網袋,旋即運往工廠乾燥。我走到工廠時,一頭地上鋪滿一袋袋鮮花,另一頭剛出爐的菊花已被收入大塑膠袋。据說,鮮花均匀擺放木框紗網裡入爐,要在攝氏60-80度烘箱裡12小時,烘到含水量低於7%,8-10斤鮮花才能烘出1斤乾菊花。
浙江傳統習慣,「黃菊入藥,白菊入茶」。銅鑼黄菊較少,早一週收成,据說多由中藥商收購,價格也較高;但與產量較大的白菊比較,產值相當。黃菊也能作茶飲,基本上都有清肝明目功效。
在烘烤廠旁發現耀眼的大朶黄色及白色菊花,廠裡的工人說,那是去年才從大陸引進的「皇菊」。皇菊在大陸早已生產,聽說種苗移自清朝光緒皇帝的花園,培育成功後也成貢菊,以江西婺源出產的品質最佳,一朵花就能泡一壺菊花茶。
比起皇菊,杭菊夠小,還聽說有更小的「胎菊」。通常杭白菊花開到7-8成才採摘,胎菊則採用杭白菊未完全開放的花蕾,經乾燥加工製成。由於量少,物以稀為貴,被稱為杭菊極品。
我請教了幾位花農,沒人聽說「胎菊」,更不用說更小的「菊米」了。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