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士林官邸 花園,天上飄著細雨,秋風颯颯。這是我在台灣第一次參觀菊花展,懷抱幾分好奇,沒想到入園舉目色彩繽紛,更像百花綻放的春天。
賞菊風氣其實在宋朝才展開,歷史上第一部菊花專書《菊譜》,作者是北宋時的劉蒙,他列出35種菊花的名稱,產地及顏色。而在唐朝以前,菊花似乎只有黃色,唐朝以後才增加了白色和紫色。唐朝詩人白居易「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李商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見證菊花的新顏色,卻也透露黃色仍是主色。
公園裡的大型菊花「國華越山」雪白,「國華金越山」金黃,「駿馬騰飛」粉紫,基本上是球型單色菊花,豐腴大花幸好有花托支撐,才得以婷婷玉立;「國華紅丹」擺脫傳統的單色,待放的花瓣只見金黃,花瓣開展後,金黃襯托出深紅,顕得金碧輝煌;「六歌」不再扮演端莊淑女,花瓣四射卻還有些矜持,類似「粉麵線」,不如「秋鈴」和「夕燒」的灑脫;「綠絲菊」以顏色勝出,「山陽仙人」看似幾分仙風道骨。
多年前我在北京香山植物園的菊展中看過「大立菊」,印象是很多菊花盤踞在像鐵籠的花器上。台北再見大立菊,依然覺得工整僵硬。但是,知道大立菊花朵出自同一菊株,需要一至兩年栽培才能成就,不覺對花匠耐心、細心呵護雕琢的精神肅然起敬。
士林菊展始於2002年,2004年首度展出大立菊,只有一株180朵花。今年的「白鶴」大立菊經過21個月培養,花開1407朵,拔得大立菊頭籌;但相較於2015年花開2430朵的「白鶴」相差甚遠。「泉鄉新綠」的水滴形造型,展出大立菊的不同風貌。
比起大菊花,遍地小菊花花色更多彩,也更顕得清新可愛。令人疑惑的是,這麼多種菊花何以能同時盛放?原來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感知日間日照時間变短,也就是秋冬,菊花就開始開花。捉住菊花的生理特性,夏天以黑幕覆蓋能催花,秋冬以燈照能延後花期。操控日照明暗,花匠巧奪天工,卻也愚弄菊花。
早期種菊不為覌賞,而是入饌或入藥。春秋時楚國詩人屈原說過:「朝飲木籣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入饌由來已久,又因為菊花季 節在重陽時分,菊花酒成為重陽節佩茱萸、吃花糕之外的必須,据說可以令人長壽。
成書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說菊花:味苦,平。主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痺。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實,備受四氣,飽經霜露,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稟平和。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
「備受四氣,飽經霜露,葉枯不落,花槁不零」正是菊花笑傲嚴霜,不與桃李爭春的特性。宋朝朱淑貞說:「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清朝黃體元說:「生成傲骨秋方勁,嫁得西風晚更奇。寄語群芳休側目,何曾爭汝艷陽時」。
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提到:「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他想到的是晉朝的陶淵明,卻也道出菊花的低調。陶淵明的《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將菊花帶入恬淡隱逸的意境。
|更多精選延伸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