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清明節 即將到來!清明節由來及8個傳統習俗:掃墓 祭祖、踏青、插柳、拔河等一次為您說明,加碼授清明節必吃4美食最應景。
在早期,清明其實僅是一個節氣 的名稱,是經過時間 的推演,變成現在多數人熟知的紀念祖先之日,與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被視為四大傳統節日,但事實上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該怎麼掃墓祭祖?除了掃墓祭祖之外,還有很多民俗活動,是多數人們不太了解的,例如:清明節又稱寒食節、踏青節、行清節等,聽到這麼說是不是滿頭疑問呢?今天小編就一一和你分享為你解惑囉!
清明節即將到來!清明節由來及傳統習俗整理
清明節怎麼來?
原先清明節並非一個節日,而僅是24節氣中的其中之一,而經過時間的經過,目前是唯一一個與節氣並稱的節日,而為什麼會演變成紀念祖先之日呢?是由寒食節、上巳節所演變而來。
依據春秋戰國的民間故事中所述,當時晉國重耳公子遇驪姬之亂,被迫離開晉國在外流浪,不幸在逃亡之中迷路、糧食耗盡,一名大臣介之推便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成重耳食用,多年後重耳公子返回晉國便成為晉文公,其封賞當時陪伴他流亡的忠臣們,殊不知唯獨遺漏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自己帶著母親返回鄉下隱居,經過他人提醒,晉文公才親至前往介之推老家棉山尋人,然並未順利找到,後來大臣獻計提議放火燒山引出介之推,殊不知大火燒盡仍未見介之推現身,上山找尋才發現介之推背著老母親燒死在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將其忌日訂為寒食節,要求百姓這天不能生火煮飯,只准許吃冷食物。
隔年晉文公再次前往祭拜時,發現介之推當時倚靠的柳樹冒出新芽,晉文公便折下柳枝做成柳枝圈戴在頭上,並將該柳樹命為清明柳,同時下另寒食節的隔日為清明節,而因為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時間相近,經過時代的演變,這三個節日的習俗逐漸融合、合併,便成為我們口中的清明節。
清明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呢?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清明節習俗一:最廣為人知的「掃墓祭祖」
在過去常見的掃墓祭祖有兩個方式,分別為「掛紙」、「培墓」<台語>, 而現今更常見的則是靈骨塔祭祀及環保葬祭祀,不同方式說明如下:
1.掛紙:掛紙又稱壓紙,代表著協助祖先修整房子,掛紙之前需要先清除墓上的雜草與樹枝,再將墓紙折成波紋狀,利用小石塊壓在墓碑、墓頭及土地公,象徵著子孫為祖先住處添新瓦,之後來要帶著供品來祭祖、燒紙錢,才算完成整個掛紙儀式。
2.培墓:培墓時則需要協助清除雜草以及增新土、整修墓碑,同時可以使用銀珠重新將墓碑上的字描寫一次,需要花費較大量的金錢與勞力,因此通常只有在建新墳的前三年、撿骨、新葬或者家族成員新婚、添丁及金榜題名時才會培墓,且過去習俗只要培墓就必需連續三年,因此在過去多數僅有富家人才會年年培墓,一般家庭則視情況而定,而現在則已沒有特別的限制。
3.靈骨塔祭祀、環保祭祀:將較於培墓、土葬,靈骨塔祭祀需準備的物品相對簡便,祭祀流程也較為簡單,靈骨塔祭祀主要流程為擺放供品→祭拜土地公→祭拜地藏王→祭祖→燒紙錢,而環保祭祀則有花葬、樹葬 、海葬等多元方式,甚至有些家庭會舉辦追思會,祭拜神主牌及下葬處等具有意義的地方。
掃墓祭祖需要準備哪些供品?
祭祖時除了準備祭祖供品之外,還需額外準備土地公及地藏王的供品,常見祭祀祖先的供品有鮮花、水果、三牲、雞蛋、米糕或者祖先生前喜愛的食物,以及四方金或者銀紙;祭祀土地公的供品則以草仔粿、紅龜粿、茶葉、酒、三牲、壽金、四方金為主;祭祀地藏王菩薩的供品則以水果、飲料、餅乾、四方金、壽金為主。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掃墓祭祖時穿著建議以素色、案色系為主,以表示對於前人的尊重,且避免拍照以避免拍到他人的祖墳,且在燒金紙時,不能去撿落於他人祖墳的金紙,以免驚擾他人,而供品部分則以單數為主,且避免成串<厄運人命成串>或者多子水果<多心>。
編輯推薦文>>少子化警訊!「老墓」未來沒人掃…環保葬回歸自然成趨勢
清明節習俗二:郊遊踏青
清明節時天氣宜人舒爽、生氣盎然,便是個適合出遊的日子,加上古人平時忙於耕種、女性被規定需要在家鄉夫教子不能隨便出門,加上地緣關係親戚們不常見面,因此在祭祖之後會相約郊遊踏青敘舊,關心彼此的生活近況。
清明節習俗三:插柳戴柳
清明節是三大鬼節之一,而清明時期是柳樹發芽抽枝的時期,柳樹容易生長且生命力強大,過去人們為了防止遭受軌的迫害與侵擾,會在門前插柳枝,將柳枝編織成草帽戴在頭上,亦或者將柳枝做成柳條掛在脖子上,作為避邪之用;另外,還有一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因此人們將柳枝插掛在屋簷下預報天氣,所以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乾,晴了天」一說。
清明節習俗四:拔河
拔河又稱做牽鉤,活動源於春秋戰國,並持續流行至隋唐時期,在當時拔河屬於男子運動,而會在清明節有拔河的習俗,是因為有「豐穰」之意,據說拔河選手與旁觀群眾的鼓譟與加油聲,就像是祈求豐收盛典一樣,因此拔河便有祈求五穀豐登之意。
清明節習俗五:鬥雞
鬥雞也是唐代的流行活動,傳說唐玄宗曾為了鬥雞活動,下重本培養兒童訓練鬥雞及蓋雞坊。
清明節習俗六: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古人喜愛在清明節做的活動之一,意味著放風整也將壞運一起放走,因此許多人會將願望寫在風箏上後放上天空,當風箏達一定高度後,便將風箏線剪斷,象徵的生活重的厄運、病痛、不好之事,會隨著風飄逝,進而帶來好運氣,不過現今環保意識崛起,風箏若隨風飄無人處理,會衍伸許多其他議題,建議可以象徵性的放風箏就好,不要刻意剪斷風箏線喔!
清明節習俗七:盪鞦韆
盪鞦韆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稱為千,一直到了唐代演變成寒時節與清明節的重要活動之一,盪鞦韆的活動在過去象徵趕走病痛健康歸來,還有另一說是鞦韆是「霉運去、好運來」,盪得越高代表日子會越來越順利。
清明節習俗八:頒賜新火
過去清明節前夕為寒食節,全國禁灶、禁火,只能吃生冷食物,因此清明節時需要鑽木取新火,有著去舊迎新的的意思,祈願國運昌隆事事順利。
清明節的應景美食
清明節除了有上述的各種習俗之外,還有許多應景美食是人人必吃的,你知道有哪些嗎?小編一一幫你整理好囉!清明節的飲食主要源於寒食節,因此多數食物都是以冷食為主,清明節常見的應景美食有:
1.潤餅
過去因為當天不能炊煮,於是人們會覆提前準備好食材,而當日就把食材包覆在麵皮之中,便是大家熟知的潤餅囉!不過還有另一說法是於清朝太平天國之亂時,人們沒時間準備祭祀品,於是將食材通通捲入麵皮中祭拜一說。
2.紅龜粿
以傳統角度來說,龜有長壽之意,象徵長命百歲,同時龜也與「歸」同音,在清明節時大家歸鄉,有著回歸的意境。
3.韭菜
韭菜與「久」同音,有著壽命長久之意,同時也象徵著一家人感情能長長久久,因此在清明節祭祖時記得別把韭菜割斷喔!
4.雞蛋
習俗上雞蛋有著圓滿之意,因此在清明節大家都會吃雞蛋,期待帶來一整年的好運氣。
本文轉載自《AIFIAN》,原文為:不只掃墓拜拜!踏青、放風箏,清明節其他傳統習俗報你知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