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過去沒意義?」心理師:不面對只會回到「習慣模式」將錯誤重蹈錯覆轍
諮商 為什麼都要談過去?過去不就過去了嗎?人應該要向前看才對吧!一直討論過去這不是更讓人放不下嗎?談論過去的意義在哪?
以上這些,是很多初次接觸諮商、心理治療的人,常有的疑問。且讓我來為各位說分明~
期待快速緩解類似「症狀」的議題?還是想要根本性的讓困境不再上門?
現代人講究效率的生活節奏多半都是快快快、衝衝衝,我們的確會比較喜歡具體的方法、立即可行的策略,這些方法也是心理師 會帶給來談者的技巧,幫助來談者有些立即的緩解、暫時性的解決問題。
但,這畢竟是暫時性的。
讓我們遇到難解的困境、情緒,有時不僅只是眼前的遭遇,更是源自於曾經有過的生命經驗。例如:成長過程中總是聽到的評價、曾經發生過刻骨銘心的事件、身心遭受衝擊的強烈印象甚至痛苦記憶。
這些可能更是我們困境的根源,需要被關注與梳理,才能獲得根本的改變。
生命經驗如同心理的體質養成過程,心理工作好比不把脈的中醫。
大家都知道生理的體質會影響健康,飲食、生活習慣會對體質發生關鍵的影響;心理也有體質,源自於,成長過程被給予什麼樣的教育?經歷過什麼樣的喜怒哀樂?人際關係 發展、情感價值建立等等,這些都會影響我們容易怎麼看待事物、也影響著我們容易會有哪些情緒。
因此,當我們回到生命經驗去梳理、釋放,我們就能調理心理的體質,創造一個根本性的改變,讓我們可以改變看待問題的眼光、重整僵化已久的習慣模式,讓困境不再困住我們。
生命經驗會帶來無意識的慣性行為模式,相似的困擾問題不斷地重現。
深度心理學 的角度中,若我們對過往經驗沒有足夠的了解,過去的生命經驗可能就深深的藏進了無意識裡,無意識動力會推動著我們自然而然的產生固定因應各種人際關係、情緒反應的習慣模式。
我們可以學到一百種技巧或是策略方案,但如果我們內在的無意識動力無法被好好的整理,我們很容易就會彈回原本的習慣模式,造成相似的困擾問題不斷地重現。
梳理過往經驗如同矯正牙齒,雖痛但有機會還你美麗面貌。
我常形容深度的心理諮商歷程,如同矯正牙齒一般,要將長歪的牙齒慢慢一點一點的調整回來,太快會讓人痛苦難以忍受,需要隨時評估最適合的力道、最舒適的角度來緩和修正。
有時會不舒服的讓人想要放棄,過程中甚至可能會引發更多的不舒服,但透過與心理師的密切合作,我們有機會與您一同找回最美好的自己。
本文轉載自《看見心理》,原文為:《諮商室雜記》諮商為什麼要談過去經驗?這樣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