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時代已經來到必須直面的時間點,當社區長輩和年輕店主相遇,會擦出什麼火花?「Oh Old! 柑na店」讓銀髮世代活出另一種新樣態。
推開大門,可愛的鉤針作品陳列一側。廚房飄來陣陣飯菜香,「這是用格外品地瓜拌成的沙拉,現在高麗菜盛產,做成菜捲正好,皮蛋炒當季韭菜很嫩。」八菜一湯讓人目不暇給,人稱「蘇媽媽」的黃秋貴是Oh Old! 食宴室的主廚兼直播主,也是駐店長輩之一;住在對街的葉珠貴則肩負小助手角色,支援廚房,也協助課程,忙進忙出。
2019年九月,Oh Old!柑na 店﹙下稱Oh Old! ﹚搬進「府城第一街」台南市民權路一段現址,讓老街區的氣氛出現了不一樣的變化。
衝突是因為彼此不熟
「這家店是一個共創平台,一方面陪伴在地老化 ,另一方面和青年的文創合作,類似早期農業社會『換工』。」Oh Old! 共同創辦人盧紀邦指著一旁的木椅說,這是青年設計、長輩手工完成的作品。
這段青銀共創 的緣分是怎麼開始?「解決鄰里不睦。」他談到,青年店家陸續進駐社區,裝潢工程、噪音、油煙、客人亂停車,影響了當地長輩的日常生活;店主分身乏術,遇到屢勸不聽的客人更無奈,雙邊的困擾和為難,不約而同都找上里長申訴。
2014年,他與成大建築系團隊介入了解發現,其實長輩不排斥店家,感覺年輕人加入後,社區變得熱鬧,雙邊的癥結在於互不認識。
一開始,Oh Old!只是科技部研究實踐計畫,「創造信任感,拉近年輕人和鄰居長輩的關係。」盧紀邦說,當時先召開店家會議,試辦活動邀請長輩參加,讓長輩有機會走進店家,「開辦課程的初衷是讓雙邊都能有更認識彼此的機會,過程是不斷的實驗。」
經過幾次調整,最後以店家的營業項目為課程內容,以小班制設計,店家鄰居為對象,且在營業時間上課的互動,感受更真實。街區裡的店家都各具特色,起初只有少數店家響應,慢慢拓展後,陸續開了乾燥花、驅蚊蠟燭課等,咖啡拉花的熟齡吧檯手亦是課程之一,也有失智長輩加入活動。
成為雙方支持的平台
2019年計畫陸續結束,Oh Old!正式獨立營運,這次盧紀邦和共同夥伴林奕仁、林慧瑄想為自己做實驗。
每週三到週六是店的營運日,蘇媽媽、蔡珠貴、許玉理等長輩一起幫忙看店,每日產品與體驗服務不同,營運至今,目前有巧心鉤針、食宴室、Oh Old!+Lin陶笛團等項目,每個項目都各由一位長輩擔綱「店長」,經營料理、辦體驗課程、跑市集 、銷售產品等。
開店後,招募高齡與青年Maker(自造者)的圓夢 計畫是他們第一個實驗;一天,林奕仁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曾任南一中管弦樂團老師的退休長輩,因為對音樂的喜愛想要組陶笛樂團,林老師說,女兒和媳婦同時轉發招募訊息,他很好奇就聯絡了,於是,高齡Maker 與青年Maker 一起籌組了青銀共創樂團,Oh Old!+Lin 陶笛團如今已有許多表演邀約。
「我想要過自己的人生。」82歲那年,許玉理抱著充滿歲月痕跡的鐵盒到工作站,餅乾盒裡裝滿鉤針用具和作品,說出她青春時的鉤針夢想。
「自己鉤很無聊,你們想不想學?」林奕仁和盧紀邦推說,想找更多人一起學,半拐半騙讓她開課,學員多是上班族或創作者,第一次教課她就迷上教學相長的成就感,巧心鉤針也應運而生,四年後,她成了擁有一群年輕粉絲的鉤針老師。
除了教課,林奕仁更將鉤針商品化,年輕人了解潮流協助「轉譯」,阿嬤的鉤針作品在文創電商平台上架,成為高年級實習生,並與其他年輕創作者一起跑市集擺攤,讓長輩有被支持的感覺。
和各式各樣的年輕人互動,被時代和世界需要的感受,對這些長輩而言,深刻且真實,記得有句歌詞這樣寫:柔軟的地方/總會發生柔軟的事,從每個笑臉裡能肯定Oh Old!柑na店就是這樣的地方。
本文轉載自《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文為:Oh Old! 柑na 店:從共創看見青銀世代的共好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