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預估二○五○年將有卅點九萬人死亡,面對生命末期,民國八十九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 條例,九十八年再納入八大非癌疾病。但衛福部一一二年最新統計,非癌症病人過世前一年,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比率僅百分之廿三。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程劭儀說,非癌症安寧緩和醫療缺乏醫療指引,各專科醫師不知何時轉介病人是目前最大難題。
一一二年統計,不分疾病別病人過世前一年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占比達百分之卅二,其中癌症病人占百分之六十四,非癌症病人僅百分之廿三。程劭儀說,非癌病人安寧緩和醫療占率,相較一○二年百分之四點三已有進展,但仍有努力空間,原因是非癌症疾病不像癌症有明顯分期,要界定病程到哪一階段為末期、無治癒相對困難,這讓醫師轉介病人時有所疑慮。
編輯推薦》無常就是日常!護理師眼裡的「善終 」:這2事很重要 :https://reurl.cc/W0p56x
哪些「非癌症」患者可接受安寧醫療?
非癌症可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疾病共八項,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如巴金森氏症,及心臟衰竭 、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程劭儀說,她參與國際專家會議,五大洲多國醫師共同研擬非癌症安寧緩和醫療指引,已有失智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與心臟衰竭三項完成指引。
程劭儀說,心臟衰竭病人安寧緩和指引,為非癌症首個發表指引的疾病,共六項準則,其中最易判斷的標準是病人過去三個月曾住院二次,即建議轉介;失智症病人安寧緩和指引為病人無法吞嚥、長期臥床、認不得親人等症狀。她建議,失智早期病人預立醫療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
程劭儀說,除制定指引外,如何說服病人及家屬是關鍵,原因是很多家屬無法接受自己的家人「又不是罹癌,為什麼要安寧?」此觀念需加強宣導。她說,愈來愈多疾病無法治癒,安寧緩和醫療現已漸被視為治療常規,在治癒性醫療無效時,應將安寧緩和醫療作為一種舒適療法。
台大醫院是全台首座公立醫院設立緩和醫療病房,程劭儀說,家醫部主責的緩和醫療病房,一九九五年成立以來強調全人、全程、全隊照護理念,照顧超過萬名末期病人,提供病人與家屬身心靈整合照顧。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