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為什麼要提早「終活」?醫提醒:生死無常,活在當下

「終活」語出日本,指對於到達生命終點所做的準備活動,例如安排葬禮或預立遺囑。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患者被送到急診時已無法表達,若對人生的最後有一些想法和決定,一定要提早準備,並讓親友知道。 示意圖/Shutterstock
「終活」語出日本,指對於到達生命終點所做的準備活動,例如安排葬禮或預立遺囑。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許多患者被送到急診時已無法表達,若對人生的最後有一些想法和決定,一定要提早準備,並讓親友知道。 示意圖/Shutterstock

資深媒體人高愛倫說:「人生只有退場,沒有退休」。但人生要如何優雅退場,求得善終 ?在十一月九日舉辦的二○二四年退休力論壇中,聯合報與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發布攜手製作的「以防萬一─終活 筆記本」,內容教導理解死亡、安排死亡、實踐終活,完成人生斷捨離。

2024退休力關鍵數字 圖/聯合報提供
2024退休力關鍵數字 圖/聯合報提供

在退休準備指標中,「有沒有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或預立醫療決定 (AD)」是必問題,但根據二○二四年退休力大調查,今年回答「不知道/第一次聽到這些訊息」比率創下新高,超過兩成;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醫療決定的比率連續四年未有顯著進步,今年創新低,僅百分之十七點三。

調查結果與器捐病主中心統計相符,衛福部積極推動善終三法,分別是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遭遇疫情,簽署安寧緩和、器捐、預立醫療人數皆下降,如今回升,安寧緩和條例今年累計破百萬人次簽署,器捐簽署人次也累計超過六十三萬人次,病主法推動六年,預立醫療有八點七萬人。

來測退休力 圖/林麗玉、翁唯真製表
來測退休力 圖/林麗玉、翁唯真製表

最後決定 要讓親友知道

「終活」語出日本,是「臨終活動」的簡稱,指對於到達生命終點所做的準備活動,例如安排葬禮或預立遺囑,為什麼寫下自己的「終活」如此重要?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說,身為在醫學中心工作的醫師,每天經歷生死無常,許多患者被送到急診時已無法表達,若對人生的最後有一些想法和決定,一定要提早準備,並讓親友知道。

外電曾報導,有民眾在胸口刺青「NO CPR(拒絕心肺復甦術)」,表明不想被急救。但奇美醫院老人醫學科主治醫師簡嘉威說,刺青在法律上沒有效力,醫師不執行急救醫療有一定條件,已簽署「不實施心肺復甦術同意書」(DNR」,且死亡已不可逆才會生效。

蔡宏斌也說,醫療決策專業性、複雜度均高,要民眾理解有其困難,病人時常要經過一次插管、拔管出院的親身經驗,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臨終醫療項目有哪些,並凝聚家族共識,作出決定。建議大家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並簽下預立醫療決定,由醫師、社工師、護理師等專業人員見證,也可由信任的朋友陪同。

談論善終 台灣文化不容易

不過,要開口討論並不容易。蔡宏斌說,臨床上狀況很多,有時長輩一開口,子女擔心是不祥預兆,不想討論;也有老人家說「你就跟我兒子講,他決定就好,不要來煩我。」正襟危坐談論善終,在台灣文化中不容易,建議民眾可挑選家族旅遊、年夜飯等場合提出,接受度可能較高。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以防萬一─終活筆記本」,屬於自己的終活筆記,書寫生命歷程,並規畫身後安排。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隨著高齡社會發展,死亡、老化、疾病成了避不開的話題,終活不只為了做好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準備,更是為了活在當下。

吳貞瑩提到,手冊不僅是「終活」指導書,也類似生前遺囑,內容小從生活瑣事,大至預立醫療決定、安排葬禮等。宛如提前規畫告別式,寫下個人喜好、欲邀請的人、背景音樂播放、想放哪一張照片,在書寫過程中學會面對死亡,好好告知家人最後的決定,人生代辦清單自己作主。

🍊點我加入橘世代FB粉專,一起展開人生新風景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更多新聞報導

終活 善終 預立醫療決定 死亡與告別

鋁箔紙包剩菜=細菌大雜燴?專家揭2缺點:恐食物中毒

爸媽相隔23天離世…他嘆:為自己善終容易,為父母卻好難

延伸閱讀

比馬桶還髒!砧板多久換一次?4大材質優缺點與5清潔步驟全攻略

水果皇后來了!草莓這樣洗不怕農藥殘留,一天10顆輕鬆增強保護力

熟齡保健最在意這些事!抗疲勞、助好睡都上榜,第一名竟是它

秋冬陽明山賞花正是時候!四種花爭豔誰最美?看點全掌握

相關文章

阿公走後,阿嬤天天以淚洗面…社工暖心相勸:離開也是一份珍貴禮物

義大利高齡社會新挑戰:70歲才能領退休金、機器人幫忙照護?

日本老年人如何生活?四分之一有工作、享受消齡商機新趨勢

超高齡海嘯來襲!台灣社會長照、退休金制度準備好了嗎?

5.5萬獨居長者受惠!從共餐到居家醫療,「關懷送暖政策」亮點曝光

眼看父親身陷「失智症7階段」醫師兒嘆:誰偷走了我爸?

熱門文章

符合「這些資格」免繳健保費!健保費補助條件、金額 懶人包一次看

領到年終獎金別亂花,教你在30天內打造8種被動收入!

驚!菜瓜布「這樣用」才對,使用超過28天竟比馬桶還髒

春節長假遇上病毒潮!醫建議備有「5類藥品」:假期安心無憂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