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得出門、交朋友?自以為「獨享孤寂」?晚年生活不要再這樣做

一本給中年大人的「人生參考書」歷時五年之久、走進一千多位「人生專家」的生命,美國康乃爾大學最經典的「傳承計畫」,挖掘出你我改變事業、婚姻、教養、老後、快樂、人生的一切答案。《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精選試閱:

人類生來不是為了要過孤獨的生活,說話、觸摸,與他人產生關聯,是我們幸福的要素。 ...

人類生來不是為了要過孤獨的生活,說話、觸摸,與他人產生關聯,是我們幸福的要素。 圖/freepik

生命功課四.不要「獨享孤寂」、走進社會

我很喜歡約翰.羅伊(John Rowe,醫學博士)和羅伯.康恩(Robert Kahn,美國心理學家)在《活力久久》(Successful Aging)中的一段話:

人類生來不是為了要過孤獨 的生活。電腦迷會說,我們天生的線路連接和基因程式設計,都要藉由與他人互動才能發展,產生作用。說話、觸摸,與他人產生關聯,是我們幸福的要素。不僅孩子和長者如此,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都一樣。

但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社交關係也跟著大大不同。有些人直到生命結束前,仍嵌於穩定的社交支援網絡;有些人設法以新的社交連結,取代他們已經失去的重要關係;還有些人無法從失去中恢復,只能暗自承受孤獨寂寞。

研究顯示社交連結性(social connectedness)——有意義的角色和令人滿意的關係——與身心健康 息息相關。一項名為「阿拉米達縣研究」(Alameda County Study)的著名研究調查發現,即使考慮到社會階級和健康狀態等因素,缺乏社會連結便可預期長者的死亡。

其他研究則發現,社交孤立和寂寞的長者容易出現健康問題,而且較不可能從事有益健康的行為。社會科學家們甚少對一件事的看法如此一致,但在這裡他們英雄所見略同:多多扮演社會角色,積極參與社交支援網絡,都能促進晚年生活的健康和愉悅。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呢?出在人們於步入中年之初,可能難以繼續投入人際關係和生產性的角色。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會經歷數次關鍵的過渡時期——退休、失去摯愛、離開待了大半輩子熟悉的地方,這都讓我們更難建立及維持關係。守寡也是一個問題,六十五歲以上的女性,有半數都是孀居。家庭結構也變了,獨居女性的比例大幅攀升(從一九六○年的二四%左右,到今天的四○%上下)。

專家們既證明了與他人保持聯繫的重要性,也明白表示這件事知易行難。楚蒂.休弗納非常希望自己八十七歲仍能保持活躍,但問題是,她發現愈來愈難找到有意願的社交伴侶,因為她的朋友不是搬走就是已經過世。

「我喜愛戲劇,也喜愛爵士和歌舞表演。我有很多興趣,喜歡做很多事情,只是——我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人選,在我空閒時陪我做這些事。我喜歡到外面吃晚餐,我喜歡跳舞。我和一些不同的朋友做這些事,還參加了話劇社,但人就是不夠。我有一些朋友,但大家都很忙。你知道的,我退休了,我隨時都可以做任何事情。」

七十七歲的厄夫.康托比楚蒂年輕且已婚,但他也覺得自己與外界脫節,有時感到孤單。在厄夫的例子裡,人生的過渡時期使孤獨變本加厲。他和妻子決定離開紐約市,搬到新英格蘭郊區。他們搬家是為了離孩子和孫子近一些,但厄夫卻覺得格格不入:「我住紐約住了一輩子,兩地根本天差地別,這裡總讓人覺得很難融入。」

退休讓他的社會連結更加薄弱:「六十幾歲時,我發現自己多多少少與人群脫節了,不知道該如何打發自己有限的時間。」但厄夫知道,重新回到人群、尋求連結對他很重要。「我這個年紀的人必須和其他人維持關係。我們很容易沉溺在自己的舒適區。」

專家們有個共識——從六十歲左右開始,每個人都要注意愈趨孤獨的可能性,採取與人群保持聯繫的步驟。妮可.安布里茲熱中於許多活動,那是刻意的決定,她針對老化的建議也是以此為基礎:

一定要與外界接觸,你不會想要與世隔絕,而這對長者尤其重要。我見過許多住在這附近的長者,也看著他們變老。我剛搬過來時,他們大概六、七十歲,我發現他們變得愈來愈孤單,那樣挺悲哀的。我和先生也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女兒,這附近也沒有其他親戚,我們很可能會變成搖椅族。

所以我不在乎你得跳過什麼樣的障礙——你就是得不斷前進。身為老人,你必須投入人群。

要保持投入,專家們一致推薦兩個策略。你可以自行使用,並且和父母或祖父母分享。以下就是如何在年老後創造並保持聯繫的祕訣。

祕訣一:好奇心讓你活著!善用學習機會

對你身邊的世界保持興趣;深入學習你感到好奇的事情,能刺激你的心靈。學習機會也具有社交利益,例如認識新的人,和親友有話題可聊,還能與他人分享知識。現在有許多長者正在上電腦課,以期脫離「電腦文盲」的行列,便於和他人聯繫。

他們會使用電子郵件,加入網路支援團體,參與聊天室或留言板。幾乎每天都有為長者架設的新網站,促進有關健康、人際關係及退休等資訊的交流。大學和長青中心(senior centers,編按:為協助社區長者就近學習,二○二三年教育部已在全台各地設置超過三百個「樂齡學習中心」)也為長者們,提供了許多進修教育的選擇。

一位專家特別對我提到這點。阿諾.史瓦茲個頭嬌小,戴著厚重眼鏡,需要靠助步器才能走動。我在紐約一家長青中心的餐廳採訪他。乍看之下,阿諾頗為虛弱,但他卻有一種淘氣的特質——顯而易見的特質(「我喜歡四處胡鬧,」他告訴我:「我在這裡很受歡迎呢!」)。

旁人很容易忘記他已經高齡九十五了。阿諾是希特勒統治德國時的難民;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帶著淡淡的德國腔。他的婚姻幸福,有一個兒子。雖然生理受限,但他仍會開車。阿諾和他的妻子兩人住在自己家裡。我問阿諾長保快樂的祕密。

「我會說,幫助我的是好奇心。我一直對人、形形色色的人深感興趣。我會和德國納粹黨人、共產黨員,和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s)說話。我的好奇心豐富了我的生命,像電腦就是一個好例子。那時我已經快九十歲了,原本不想碰電腦的,但後來它挑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不想在沒有學會電腦前死去。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就算年事已高,我也會說,去弄部電腦吧——但如果你有個能教你的孫子,事情會變得容易許多!」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阿諾對於認識他人的興趣以及發展新關係的熱忱,一直綻放光芒。他對我的生平和我的工作也有很多問題想問。結束訪談時,他露出詭祕一笑,對我說:「這場採訪有一點讓我深感遺憾——我沒辦法貫徹我的意志,開始採訪你。我很想看看你會做何反應。下一次換我問你問題!」

祕訣二:有意識地設定保持聯繫的目標

專家們建議我們要設定明確的目標。比方說,人們可以找出社區裡哪些地方有提供他們過去喜歡的活動。另外,許多維持龐大社交網絡的專家,都是刻意這麼做的,他們為自己規畫行程,這樣就不會脫離人群了。

艾波.史騰在丈夫過世後,刻意營造更積極的社交生活 ,她也建議其他人應該這麼做。

我已經了解,生命中有人陪伴是多麼重要。我也試著規畫生活,以便每天都能見到某個人。我學會在事前計畫,這是先生還在世時我從來不會做的事。以前我們喜歡把周末空下來,兩個人出去走走。現在我不喜歡這樣,所以如果到了星期三,我看到周末還一片空白,我就會設法填滿它,或者至少找點事情做,我知道那對我十分重要。

同樣地,珊蒂.哈金斯曾經擔心自己太過離群索居,所以決定採取行動。

我一個人住。我有兩個小孩,一個住在喬治亞(Georgia),一個住在德州(Texas),所以我成了獨居老人。我們常聊天,但我知道自己必須出門和人們閒聊,所以我給自己定下一個方針:接受每一個邀請。無論是什麼樣的邀請,只要說「好、好、好」就對了。我想不想出去並不重要,我會說:「好,我一定去。」

專家們坦承,保持聯繫是一大挑戰,而避免孤獨需要的是積極,甚至是獨斷的方法。亨利.大衛堅稱,融入社群是可以學習、也必須學習的事:

我的課題是這樣的:學習與人交際,跟你身邊的人好好相處——不要嚴厲批評他們。沒錯,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但請保持友善。享受他們的陪伴,適切地和人們分享你的經驗。他們有時也很孤單,需要別人的支持。

我碰巧住在一個居民大都是保守共和黨員的地區,他們之間有些很棒的人,我一直在學習(笑)。我可是自由派的民主黨人呢——好個異議分子啊!

類似這種有意識、有計畫,與老朋友保持聯繫,以及建立新友誼的努力,不只是專家們這種年齡層可以採取的策略。他們建議,每個人都應該體認我們的社交網絡可能會在中年萎縮,因此不妨採取這類保持聯繫的步驟。要持續融入人群,他們推薦一個重要的方法——保持客觀和接受學習機會。同樣重要的是,積極保持聯繫,維繫老交情並建立新友誼。

《如果人生重啟》。 圖/商業周刊 出版

《如果人生重啟》。 圖/商業周刊 出版

本文摘自《如果人生重啟:1000位人生專家教我的生命功課,那些不做會後悔的事》,2023/06/15 商業周刊出版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延伸閱讀

月經不來、難懷孕...竟患多囊性卵巢!「6種飲食法+2習慣」告別壞體質!

「付出50就要拿回50?」婚姻不是AA制!婚姻長久一定要認清這一點

「光過敏」讓你皮膚變黑又長斑!醫師授預防光過敏招數!

增肌減脂只吃肉、不吃澱粉就足夠?老年人更需要「這樣攝取」才健康!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