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人幸福,但失去時,愛多深痛就多深!
老媽表現堅強 告別式後卻生病了
米爸爸過世1個月後,米小姐來信—
「原本還算健康的媽媽,在爸爸的告別式後幾天病了。先是耳鳴,感覺有高頻電流聲,接著開始頭暈。吃不下、睡不好。
她開始無法看書、看電視字幕,覺得眼花、頭昏,偶爾會想吐,我真的很擔心她。看了醫生,都說是太疲憊、壓力大,但吃了藥也不見好轉。
生離死別太傷痛,我是愛哭鬼,三不五時哭一下發洩。老媽表現比我冷靜、堅強,她說一切太突然,她很傷心,但不知為何就是哭不出來。
偏偏有很多長輩朋友安慰她,要她振作起來,不要成為孩子的負擔,這些都變成她的壓力。我不知該怎麼辦?是否要為媽媽找諮商師?」
不再獨立怕出門 朋友陪伴才走出
擔任護理師、5年前喪偶的張蓓蓓則是另個形態。
「我一向被認為是個開朗、獨立的女性,但先生過世後,我成了完全沒有生活能力,也無法決定事情的『愚婦』,那段時間,嬌滴滴的長女一夕長大,扛起許多事。」
她表示,喪禮辦完才是悲傷的開始。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離別前問她:「媽,你一個人真的可以嗎?」她回應:「總有這一天的,慢慢適應沒問題的。」
但接下來的3個月,她不敢出門,「彷彿路上的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我:『為什麼她的先生會死?』其實沒有,但我就覺得所有的眼光都刺向我」。
幾個摯友知道張蓓蓓的情況,下班後帶著晚餐來陪她吃飯、聊天。漸漸地,她比較放鬆,可在聊天中說些遺憾。3年後,她有次對著一群人分享先生過世的心情,才發現自己從喪偶的傷痛中慢慢走出來了。
她表示,女兒選擇在爸爸過世那天登記結婚,「這樣我就會永遠記住這個日子。」兒子則留下爸爸上衣穿著出門。這是兒女療傷的方式。
高齡喪偶 半年內死亡率增4成
米媽和張蓓蓓的狀況並不獨特,幾乎是每位喪偶者的必經之路,特別是高齡喪偶者,嚴重甚至喪失生存意志。
日本眼科醫生平松類曾發表文章提到,在日本,高齡喪偶者在另一半走後的6個月內,死亡率上升40%。男性危險性又高於女性。他提醒,喪偶者1年內容易意志消沉,家人再怎麼忙碌也要問候,確認其狀況是否安好。
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 形容配偶離開,「幾乎是先摧毀,再活過來」,像是歌手陳淑樺的母親離世後,她就再也無法復出歌壇;國標女王劉真過世,也讓深愛他的辛龍困在傷痛之中。
至親離世 先不要急著心理諮商
郭慧娟不建議至親離世半年內,直接做心理諮商,一來諮商師很難短時間了解個人生命脈絡;二來費用高;此外,諮商最大功能,是引導受諮商者看見自己的內在問題,所以先給自己或家人一段時間,日後真的要做心理諮商,也比較容易找到問題癥結。
她也提醒,至親過世後如何療癒傷痛涉及宗教觀與靈魂觀,沒有什麼反應是「應該」的,不要認為哭才是正常,這反而會讓「不哭」成為壓力。每人都有各自正向的生死觀,表達傷心不捨的方式不必然是哭。
蠟燭親人老照片 「心靈做七」愛無限
家人過世之後,會處於後事的忙亂中,很多人到喪禮結束,一切回歸平靜時才會真正感到悲傷。
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建議可將做七、做百日等家人聚集的時間,做成「心靈做七」或是「百日追思」活動,處理悲傷的心情,增加彼此的支持。活動可分為3步驟。
步驟1,透過照片思念
準備好離世親人生活照,每人選1~3張「最有感覺」的照片,講述對親人的思念、自己這段期間的心情。分享適時給予擁抱或肢體安慰。
步驟2,感謝親人
可善用小道具營造溫馨感,例如點幾盞蠟燭、準備小蛋糕慶祝親人重生(民間習俗,亡者在七七49天後必會投胎,是個適合「慶生」的時間點)。
步驟3,祝福親人
在此階段,若結合「做七」,即可跟著師父誦經;若無儀式,家屬一起集氣祝福,祝福具有正向能量,只要出於誠心,親人都能感受到。
這樣的追思活動不限做七和做百日時,家裡每年都會過的節日,像是生日、爸媽結婚紀念日等都可以,都有助走出悲傷。
如果擔心活動會太刻意、氣氛尷尬,其實可以善用許多時機,例如找遺照時,或是做家庭相簿的機會,翻找老照片的同時,就回憶了往事。
死亡是一瞬間的,但真正的告別卻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是生命裡艱難卻無可避免的功課,成為喪偶父母陪伴者的同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只有愛,沒有遺憾/郭慧娟生死課
你是否想過,如果沒有好好告別,將造成哪些遺憾?
思考死亡,是一件負面、陰暗的事嗎?其實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找出人生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橘世代】與台灣死亡咖啡館創辦人、擁有超過10年生死教育經驗的郭慧娟老師合作,推出【郭慧娟生死課】線上課程,教大家如何理性規劃、盤點清單及調整心態,避免不必要的遺憾及花費。
透過計畫有意義的臨終計畫,才能在有生之年好好的過生活。
優惠中!查看課程詳情》https://bit.ly/3zOXDHO
想詢問課程/報名方式> 客服電話:(02)2649-1681轉2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