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長照2.0 寒溪部落同村共養共老

除了到府服務,或是請老人家到站參與活動,部落的照服員也會到長輩工作的小米田陪他聊...

除了到府服務,或是請老人家到站參與活動,部落的照服員也會到長輩工作的小米田陪他聊天。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未來,你想要在什麼樣的地方老去?

宜蘭大同鄉泰雅族 的寒溪部落,和所有偏鄉有著相同的處境:青壯人口外流、少子、獨居老人多。這幾年,他們在部落建構照顧系統,讓面對現代化衝擊的部落找回過去「互助照顧」的精神,孩子「同村共養」,老人家「同村共老」。

泰雅族部落原住民進行小米祭祭典,祈求作物豐收。記者葉信菉/攝影

泰雅族部落原住民進行小米祭祭典,祈求作物豐收。記者葉信菉/攝影

鄰居女孩 祭典員兼照服員

2月初的周五,好幾天的陰雨結束,陽光照亮了蘭陽平原沃野,也曬乾了山腳下的泥土。看見太陽,寒溪村裡的人都露出了笑容,這一天是1年1次的「小米播種祭」。

寒溪村距離宜蘭縣羅東約13公里,由4個泰雅族部落組成。這天早上10點多,已有約30多位年邁村民聚集在「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旁草地,協會人員趁祭典開始前,幫老人家量血壓、體溫。

儀式由80多歲的部落耆老主持:殺雞祈福,祈求一整年健康、豐收,接著播撒小米種子,最後大家會享用醃肉,一起午餐作為祭典的結束。

「殺雞獻神,代表獻出自己」協會總督導方喜恩解釋,「小米播種祭」是泰雅族傳統重要祭典,但從日治時代起,因怕聚眾生事被禁止,一直到4年前又開始。

下午,協會回歸日常工作,早上是祭典工作人員的陳思旋、林璇君,下午成為部落照服員,騎著機車進部落訪視。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照服員訪視部落老人。記者葉信菉/攝影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照服員訪視部落老人。記者葉信菉/攝影

首站是部落雜貨店,雜貨店的阿嬤本來就有糖尿病、高血壓,燒開水不小心燙傷腿部,罹患蜂窩性組織炎。

陳思旋就住在阿嬤家對面,一進門就用族語跟阿嬤打招呼,抹藥、量血壓、記錄阿嬤這幾天的健康狀況,提醒吃藥和抹藥的注意事項。

離開阿嬤家,陳思旋和林璇君騎車轉往第2站,探訪1位獨居奶奶;剛睡醒的奶奶迷迷糊糊地跟思旋說好久不見,她笑著回答:「奶奶,我們中午有交通車接妳到據點吃午餐,我剛剛才夾菜給妳呢!」奶奶呵呵呵不好意思笑了。

這是寒溪部落的日常,原本是看著長大的鄰居小孩,祭典時化身部落工作人員,需要照顧時,又以照服員身分出現。

政府長照 2.0政策推出後,寒溪部落成為少數靈活運用政府資源,發展出獨特部落照顧系統的原鄉。

協會想要發展的照顧是全面的,除了老人,也照顧小孩。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

協會想要發展的照顧是全面的,除了老人,也照顧小孩。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老幼共照 推部落互助傳統

過往的寒溪部落有幾位老人家,因無人照顧送到養護機構,身體功能急速下降,有段時間連續好幾位老人撒手人寰。

協會思考,能否在既有環境與人力下,發展符合在地需求的部落化照顧模式。

其實在悠遠的、還沒有長照2.0 的年代,部落就是這樣互助照顧的。

方喜恩小時候,會在部落看見一些不認識的臥床老人,他問媽媽:「那是誰?」媽媽說:「那是誰的爸爸,本來在其他部落,現在接來照顧。」

那時候,族人家中長輩失能或失智,仍然能在大家眼下生活,部落會彼此幫忙,照顧重擔不會只落在單一家庭。媽媽常跟方喜恩分享年輕時照顧老人家的光景,「雖然辛苦,但心裡很踏實。」

方喜恩也記得,每次阿嬤要出門砍柴或去田裡工作,就會交代鄰居:「我孫子妳可以幫我看一下嗎?」他從小就知道,無論老小,在部落總有人看著、總有一口飯吃,不會餓死。

那時部落務農維生,大家不用到外地工作,部落凝聚力也很強。現在不同,農作價格不穩,多數青壯人口在外從事板模工或農業季節工,一去數個月,部落體系瓦解,也讓老人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

部落很多青年學子在外就業求學,一年一度的小米收穫祭的晚上,會辦理「勒巴彥青年之夜...

部落很多青年學子在外就業求學,一年一度的小米收穫祭的晚上,會辦理「勒巴彥青年之夜」來聯繫大家的感情。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長照政策 催生照顧者考照

2007年,協會成立,一開始是做例行性健康檢測、發送物資、資源轉介等,後來發現許多老人家白天家裡沒人,中午沒飯吃,便開始送餐服務。協會讓部落婦女成為志工,照顧部落的老人家。

政府推行長照政策後,原本以為有更多資源可用,沒想到這個源於主流文化思考的政策,放在原鄉卻有許多窒礙難行。

例如長照法規定要有照服員證照才能做照護工作,使原本熟悉部落的志工無法照顧老人家,而拿到證照的照服員因不了解文化、不會說族語,無法和老人家溝通。

協會討論後,決定正面面對體制,於是所有做照顧的人員都去考證照。意外的為本來無業或打零工的部落婦女,創造了工作機會。

籐編耆老教學。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籐編耆老教學。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照服關懷 遍及全部落區域

又如,政策鼓勵老人家的活動場域以「社區關懷據點」為主,但在部落長大的方喜恩知道,能夠自主活動的老人家更喜歡在自己的田裡活動,因為那讓他自在、有價值感。「照顧場域不應限於據點,而是整個部落。」

於是寒溪村的照服員,服務區域遍及全部落。他們在阿公種米時去訪視,請教種小米的訣竅,那時的阿公不是在據點等著吩咐的老人,是充滿智慧的米農。他們陪阿公阿嬤聊天,走進老人家的生活場域,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方喜恩也試圖把「被現代化切割得很碎」的部落做整合。他說,現在幼兒只待幼兒園、學童就在國中小、老人屬於老人中心,什麼機構照顧什麼年齡層,一清二楚,但過去不會這樣細碎分工,而是「我需要,有人就在我身邊」,大家會彼此看顧。

部落的年輕人認為,孩子可以跟著部落耆老一起生活與工作,是最佳的老幼共學。圖╱宜蘭...

部落的年輕人認為,孩子可以跟著部落耆老一起生活與工作,是最佳的老幼共學。圖╱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在地安老 原鄉老幼共傳承

他們讓老人照顧更老的人,是照顧也做技藝傳承;他們讓小孩跟著老人編織、種田,說是老幼共學,讓孩子從教育開始,重建部落照顧系統。

今年初,有個不到40歲的獨居年輕人在家中猝死,過世那天,部落馬上接手他的後事,為他守靈直到出殯。「就像有家人送他最後一程。」方喜恩說,現在部落的互助系統即便大不如前,但仍是存在的。

寒溪部落現在努力的,不只是給老人家舒適自在的老後生活,更是恢復部落原有的、以「人」為主體的照顧系統;這一天或許遙遠,但慢慢走,總會到的。

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延伸/你所不知道的長照↘↘↘】

。突破長照困境 石頭湯模式啟動新未來!

。照顧不離職 善用長照資源有3招

。面對長期照護的壓力 試著降低門檻放過自己也放過家人

延伸閱讀

翻轉台灣長照模式 「非典型教授」蓋個自己也想住的家

伴失智母三遷 他造玻璃屋陪9旬母「童言童語」

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

校長拓荒!政大藏600坪「開心農場」老師退休不無聊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