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逐漸老去,誰該扛起照顧責任?
聯合報《橘世代周報》進行「民意大聲公—照顧是誰的責任」網路調查發現,超過9成民眾認為照顧是子女或全家人的責任;但也有人認為,「自己照顧自己」才是少子化社會之道。
問卷題目包含「請問您認為照顧父母 是誰的責任」及「請分享自己的家庭照顧經驗並提供照顧技巧」等,吸引219位民眾填寫,女性占179人。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民眾仍然認為「照顧」是家人的責任。其中32.27%認為照顧是子女的責任,30.93%認為是大家(兒子、女兒、媳婦、配偶)的責任。
表達意見的讀者雖有不同的觀點,但至少讓我們聽到她或他們的心聲。《橘世代周報》挑選7則真實故事,故事所反映的現象難論對錯卻發人深省。
故事1 屏東縣張女士
手足不管事 害夫妻失和
「照顧父母是應該的,但長久下來心中難免不平衡」,之前照顧公婆責任都落在她和先生身上,夫妻常因照顧意見不合爭吵,尤其是當手足都無法幫忙時,心中更是不快,甚至和長輩起爭執。
她坦言,靜下心反省時會對長輩覺得愧疚,所以還是努力將心比心,做就對了,希望能成為小孩的榜樣。當然,若能尋求長照 服務是不錯的選擇,至少能減輕一些壓力。
故事2 高雄市葉小姐
有姊妹相扶 減心理負擔
葉小姐為家中次女,5年前媽媽生病入院,期間家人因不捨由外人照顧,她便與父親、大姊和小妹討論後決定輪流照顧媽媽。
葉小姐說,當時恰巧她放長假,可隨侍在媽媽身旁,「慶幸有姊妹可互相討論並做治療決定,我才不需要承受太重的心理負擔」。
葉媽媽住院2個月後離世,葉小姐說,回頭看當時的情形,如果照顧時間再拉長,家庭壓力和經濟一定會有問題,她深深覺得健全的長照制度很重要,「即便只是緩緩情緒的喘息時間」。
故事3 苗栗縣謝小姐
照護還被嫌 抱怨轉感恩
謝小姐是和聘僱的移工看護一起照顧失能的婆婆。她說,照顧婆婆1年多,雖然移工薪水是婆婆付的,但大小雜支都是她和先生包下,其他子女卻一通關心電話也沒有,只會罵「怎麼顧我媽的」。
婆婆最後4個月入住機構,病情急轉直下,也只有她們家前往探視。不過,最後她把抱怨轉為感恩,慶幸婆婆和家裡緣分最深,而那些「天邊孝子女」,只要在靈堂前多擺些蘭花、多摺些紙蓮花,有心就好了。
故事4 桃園市林小姐
父送安養院 心痛的決定
「父親是每位子女的」,林小姐說,她沒有出嫁,就必須承擔照顧臥床父親的責任。家中經濟不允許聘請看護,她只能尋求合格的養護中心照顧父親。
「父親會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當下聽了心痛死了」,林小姐說,她偶爾也自責為何要把父親丟了,但現實面她也需要工作賺錢,才能支付父親的照顧費用。她只能回答父親:「身體好點就接你回家。」
林小姐感慨,「久病床前無孝子」真是如此;希望政府真的有好的措施,不要讓照顧父母的問題、家庭,到最後都以「沒錢」、「我需要工作」等推辭,搞到沒人要照顧,責任落在一人身上。
故事5 宜蘭縣游女士
重擔一肩扛 想人生重來
游女士說,自從嫁給老公後,照顧婆婆就成了她的責任,照顧20多年直到老公生病後才停止,換成老公的哥哥們來顧婆婆。沒想到,老公現在成為兄弟口中「最不孝順的兒子」,讓她覺得這幾年很不值得。
游女士說,若人生可重來,會請老公的5位兄弟一起分攤照顧責任,而不是她和老公2人扛,至少別人工作賺錢時,他們也能工作,不會到現在又老又窮。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只能轉念「善有善報」,老天都知道。
故事6 彰化縣蔡女士
樂觀向前看 照顧不孤單
蔡女士婚後與公婆同住,28年來只要公婆生病,都是她在照顧。先生退休後有協助交通接送,這2年也聘請移工看護協助。只是照顧失智的婆婆讓人無奈,公公也跟著躁鬱,連先生情緒也憂鬱起來。
但她仍相當樂觀。她說,日子總是要朝正向走;她也特別喜歡聯合報的失智網站分享,這讓她覺得不孤單,所有失智症照顧者的經驗讓她得以正向面對,甚至報名參加照服員訓練,希望將來能夠利己利人。
故事7 彰化縣張女士
陪伴比失智藥更有效
「全家一起照顧才是最好的方式」,張女士說,母親從疑似到確診失智,她和哥哥與孩子、孫子們一起努力讓媽媽每天過得快樂,每周末都會安排外出旅行,協助媽媽多接觸戶外。
她說,媽媽對失智症藥物過敏而沒有用藥,但因為有子女們的陪伴,確診失智症4年了,症狀仍可有效延緩,連主治醫師也認同陪伴比藥物有效。「陪伴能讓媽媽開心,也是回報養育恩情的最佳機會!」
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延伸/家庭關係指南專輯↘↘↘】
。【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