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猜想「自己是不是被討厭了?」 放過自己的正向練習

身為心理諮商師的根本裕幸認為,一個人若長期無法肯定自己,便不容易說出意見,導致在工作、家庭或人際中隨波逐流。他也強調:「不要把心力花在無法改變的過去,及他人的想法上。」因為「你就是你」,做好自己最重要!《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放過自己的100個正向練習》精彩試閱:

當自我肯定感增加,並且確立了「自我」,就更能掌握與他人的距離。 圖/pexels

當自我肯定感增加,並且確立了「自我」,就更能掌握與他人的距離。 圖/pexels

審視自己的心情,才能掌握相處的適當距離

自我肯定 感增加,並且確立了「自我」,就更能掌握與他人的距離。

想要與他人保持舒服的距離感,需要具備兩種能力,即察覺自我情緒及感知對方的心情。舉例來說,當我們想接近某個人,如果無法感知「再往前會引起對方反感」,就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  

相反地,如果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將心思都放在對方身上,就會不清楚自己想怎麼做,進而無法保持適當的距離。

所謂適當的距離,就是對自己和對方來說不遠不近、相處起來最舒服的距離。所以,首先要審視自己的心情,再觀察對方的反應及態度,找到對彼此來說最恰當的距離。一旦對方出現不舒服或反感的態度,就代表自己「靠太近了」,最好把距離再拉遠一點。

當然,如果對方主動遠離自己,一定會受到打擊。不過,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能夠理解「只是剛好時機和做法不對,不代表自己被否定了」,轉而思考「在對方準備好之前先保持距離」、「努力贏回對方的信任」,或者乾脆「尋找跟自己更合得來的人,重新建立關係」。

有時對自己來說剛好的距離,卻會讓對方感到疏遠,但是勉強自己靠近,又會覺得不舒服。這種時候,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會主動告知對方「自己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不會隨波逐流或把責任推給對方。

有時候,則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掌握彼此最舒適的距離。以「他人」為主的人,會不斷揣測「自己是不是被討厭了」、「對方是不是有什麼目的」,因此感到不安,從而想控制對方或施加壓力。

已經確立「自我」的人,願意花費時間心力、努力相互理解,最終找到與對方相處的最佳距離。

與他人的相互理解,建立在你的自我肯定感之上。

《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放過自己的100個正向練習》。 圖/聯經出版社提供

《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放過自己的100個正向練習》。 圖/聯經出版社提供

本文摘自《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放過自己的100個正向練習》,2022/11/03聯經出版

延伸閱讀

別等「憋不住」才衝廁所!當心血尿來襲引癌症

到市區旁的森林秘境深呼吸!台南「新化林場」全台最大桃花心木林

一周只營業兩天!屏東「萬大牧場」小孩放風、大人放鬆,好玩又好拍

父母留大筆保險理賠金要扣稅?受益人、要保人成關鍵眉角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