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怎麼了?-職場大將竟慢慢變「居家流浪漢」

高齡長輩為何常有些令年輕人不解的行為呢?多半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孤獨寂寞,或者是感受到自己不再受到尊重。晚輩們應該從不同方面去觀察,找出應對之道。

最常聽到高齡者對自己的評價就是無奈的嘆息:「唉呀!人老了,沒用了。」身體衰老的確會令人意志消沉,加上大部分的老人,退休離開了工作崗位後,常常會無所適從,便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價值和被需要的存在感。

《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老」就是這麼一回事!》 圖/台灣商務 提供

《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老」就是這麼一回事!》 圖/台灣商務 提供

我有一對相當支持我的義工夫妻,丈夫是國家中央級單位的高階文官,而太太也是公家機關的職員。他們還沒有退休前,丈夫經常會積極的安排飯局,或找人談古論今評時政。所以我期待著他們這麼優秀的人才,退休後到我們基金會來繼續奉獻社會。

可是出乎意料地,妻子退休不到一個月就來跟我報到。可是她丈夫雖然有承諾,卻音訊全無。我親自打了電話去邀約,但結果也是推三阻四,甚至最後連電話都不接。

我對於他退休後竟有如此差異的改變,感到十分訝異。根據他妻子的描述,剛退休下來的時候,她先生還很開心地表示無官一身輕,可以好好地邀人到家裡打牙祭和打麻將了。可是三個月後飯局就愈來愈少,而牌搭子在半年後更是無疾而終。

倒是他的妻子一下參加合唱團、一下子報名到社區大學修學分、一下子參加國標舞,不然就是跟朋友揪團出國,簡直忙得不亦樂乎。但她的任何活動,丈夫都拒絕參與,不是一味地放任她自己去發展,就是表示活動內容太無聊。

一向西裝筆挺、十分注重外表,且好修邊幅的丈夫,竟然會在退休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變成了既邋遢又不積極的居家流浪漢,令其妻好失望,卻又奈何不了。

出現無用感、失落感

其實從她丈夫的行為表現中,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他的行為跟退休後的無用感、失落感有很大的關係。在退休之前,他一直是領導階級,不是受到前呼後擁,就是外出巡查時,總是有人奉承和拍馬屁。

別說是晚年孤獨的老人家,就連正值年輕有為的壯年們,都面對不憂鬱也難的狀況。 圖/...

別說是晚年孤獨的老人家,就連正值年輕有為的壯年們,都面對不憂鬱也難的狀況。 圖/pexels

退下來以後,剛開始同事或屬下還會給面子,捧場請吃個飯或偶爾陪打個牌。但終究官埸比商埸還現實,且人情薄如紙,一旦失去了地位和權力,講難聽一點,你對他們而言就只是一個再也打不響的屁。而這種衝擊對當事人而言,簡直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我記得二十多年前,陳履安當國防部長的時候,他希望我可以開始安排,為軍中即將退役的校級軍官們上心理輔導課。軍中和社會的體系,在實質上是有很大的差異性與隔離感。很多人自以為官拜校級,在軍中成千的阿兵哥都必須聽他指揮,所以容易陷入對未來前景的迷思。

心想,只要軍中退下來,隨便到公司行號去當主管,或是自恃身體魁梧不怕辛苦,隨便開個餐廳也都是小事一樁。可見當時的軍人在思想上是相當封閉,且不太了解軍中以外現實社會的狀況。

真正的挑戰是一旦退休、卸下軍裝,面對的社會就是一個自由資本市場。不但競爭激烈且弱肉強食,而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更是商場上血淋淋的寫照。

加上他們完全忽略軍中是另一個世界,軍人是以服從為天職,在軍中只許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但在自由的市場,老闆可以開除員工,而員工也可以不甩老闆。我當時要求先開心理輔導課,再開生涯規劃課程。

無非就是希望他們將來退伍後,在面對落差太大的現實挑戰時,不會因挫折,而認為英雄已無用武之地。否則心態上的無力感及失落感,與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進而也會影響到個人及家庭的生活和諧。

孤獨會造成老年憂鬱

臺灣研究老人的專家們,早列出許多影響老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或是老年人多種常見的心理問題。

有份美國精神心理健康的報告指出,在美國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老人有明顯焦慮、憂鬱的心理障礙。而每一百個老人當中,就有十到十五人患有憂鬱症,而這個數據正在每年增長中。但願意真正接受憂鬱症治療的老人,大概不會超過百分之十。

有份美國精神心理健康的報告指出,在美國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老人有明顯焦慮、憂鬱的...

有份美國精神心理健康的報告指出,在美國有超過百分之二十五的老人有明顯焦慮、憂鬱的心理障礙。 圖/pexels

其實生活在時下的臺灣,社會變化的快速、經濟負擔的沉重、工作職場的高壓、速成情感的挑戰,若再加上必須對高齡長者的關照,以及子女的親職教育等,更別說還有愈來愈多不可預測和防範的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嚴重傷害,更令人痛心而深感絕望。

因此,別說是晚年孤獨的老人家,就連正值年輕有為的壯年們,都面對不憂鬱也難的狀況。所以在臺灣十五歲以上的人,幾乎每十個就有一個人有憂鬱症,而且患病的年齡也一直在下降。

由於憂鬱和憂鬱症之間的判斷常被國人忽視。「憂鬱」指的是感到一種沮喪的情緒,像是「重要的約會臨時被取消」、「被老闆叫到辦公室猛K了一頓」或「單純的只是月經來了」,或剛好怎樣怎樣之類的,這種情緒很快就會雨過天晴,不用太擔心。

不過臨床上的「憂鬱症」,是很難單靠意志力控制的疾病。可以發現在憂鬱症患者的大腦中,調解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明顯出現了失調。而這種低落的情緒,至少可以維持兩個星期。並在某個程度上,已經干擾到你的生活作息。因為除了原本的低落心情以外,還會有失眠、嗜睡、全身乏力等狀況。

對原本很喜歡的事情也都提不勁來,食慾和體重也會出現變化,經常莫名其妙的想哭,覺得自己不夠好,老是對不起人家。情況嚴重的時候,甚至還會有自殺的念頭。

家人親友要聆聽和陪伴

一旦發現家人或親友有這種情況,就要多花一些時間聆聽和陪伴;而不要過多的說教和干涉,最好鼓勵去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而且要告訴他們,憂鬱症不過是大腦與心智的感冒,只是暫時失去健康狀態,但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更何況,只要透過適當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絕對能夠復原和改善的。

本文摘自《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老」就是這麼一回事!》,台灣商務 2020/10/05 出版

|精選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賴佩霞:中老年夫妻最好的角色是「玩伴」

宜蘭-冬山河|18年完工!搭乘夜間遊船一睹最美的「神秘河道」

二十四節氣食譜/小雪不下雪 我們一起謝平安!

流感疫苗成功加購-12月起,50-64歲恢免費接種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