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不一樣生活方式」 多代共居讓老後不孤獨

柏林Sredzkistraße 44多代共居宅,帶著孩子住在這裡的42歲工程師夏爾夫(右),有時會請鄰居荷爾太太(左)幫忙照顧孩子。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柏林Sredzkistraße 44多代共居宅,帶著孩子住在這裡的42歲工程師夏爾夫(右),有時會請鄰居荷爾太太(左)幫忙照顧孩子。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德國紐倫堡後火車站對街,10年前還是一片黃土,二戰時7顆炸彈落下,滿目瘡痍;如今廢墟之上已矗立著新穎的黃色圓弧形建築,這是德國政府力推的「多代共居宅」。除了住宅,還設有麵包店及幼稚園等生活設施,更歡迎長者及單親入住。當年的悲慘之地已成跨世代的溫暖居所。

德國政府重視世代融合與多代互動,透過民間合作社興建或改建舊建築,推動多代共居宅(Cohouse),強調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在同一屋簷下共同生活,互相照顧。

經歷世代反叛 悟出世代共融

在許多國家,都市中心是商業黃金地段,住不起的老人也由時髦街頭絕跡。但情勢有了轉變。歐洲在1968年爆發大規模學運,被稱為「一整個世代的反叛」,德國政府體認「世代共融」勢在必行,都市計畫或都市更新時,須考慮跨世代與不同背景者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紐倫堡車站旁緊鄰兩塊地興建44個住宅單位,在4樓以空中走道串聯;鏤空的空中走道,正穿越幼兒園上空。

在老去的路上 孩子帶來希望

印度先生葛旭(Gora Ghosh)和太太住在2樓,兩老常站在陽台上看著社區幼稚園的幼兒嬉鬧,孩子不時對他們揮手問好。到了老朋友一一離世的年紀,幼童的笑語為生命帶來活力。人生長河兩頭的老幼兩代人,互相滋養。73歲的葛旭太太說,「在老去的路上,孩子帶來希望。」

這處跨代共居宅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不一樣生活方式」。老人和單親家庭相互幫忙是這處多代共居宅的宗旨。

這棟跨代社區建於2009年,約20坪的住宅,無門檻、無高低差地板、加寬的門幅,方便坐輪椅的葛旭太太自由穿梭。窗外傳來孩童嬉鬧聲,有時尖銳高亢,會覺得吵嗎?「反正我們老年人聽力也不太好,」老太太頑皮地說。

單親媽上班 三老輪流顧孩子

葛旭太太曾是幼稚園的老師,現在住隔壁的單親媽媽清晨上班時,幼稚園還沒開,她放心將小孩寄放在葛旭家,時間到了,再由葛旭先生送到幼稚園。「我們有3位老人可以輪流幫忙照顧小孩。」葛旭太太說,「我先生住院時,我行動不方便,鄰居會幫我到醫院探望。」

2005年時建築師發想:何不結合老年人和單親家庭的住宅,以空間增進互助可能?「不一樣生活方式」的設計圖因此誕生;2007年成立「不一樣生活方式」合作社,籌資750萬歐元(約合台幣2.6億元),加上德國聯邦政府及巴伐利亞邦政府對社會住宅的補助,建成世代共居住宅,當初參與募資的公益組織現為幼稚園的營運者。

開放客廳、會議室等公共空間是這類多代共居宅最大特色,住戶在此交流、辦活動;頂樓還有小型兒童遊戲區及空中花園。「不一樣生活方式」合作社常務理事富耳曼說,住戶自主決定辦什麼樣的活動,由合作社協助。

紐倫堡多代共居宅一樓就是幼稚園,住戶們被孩子們的歡笑聲包圍。  特派記者鄭清元/...
紐倫堡多代共居宅一樓就是幼稚園,住戶們被孩子們的歡笑聲包圍。 特派記者鄭清元/德國攝影

2天沒拉窗簾 鄰居電話就來

87歲、愛看足球的葛萊斯納已在此住了近10年,獨居又保有與鄰居的緊密互動,「如果我2天沒拉開窗簾,或曬乾的衣服沒收,對面鄰居就會打電話來問我『怎麼了?』」她說,德國很多地方,老人過世了都沒人知道。

午後,麥耶家客廳笑語滿室,鄰居相約來喝茶,86歲的蔡司勒(Brigitte Seiler)記得每位鄰居的生日,總會貼心地準備禮物。「住在這裡最不一樣的是有歸屬感,老的時候不孤獨。」麥耶太太說。

更多新聞報導

親友關係 江睿智 退休網絡 社交生活 青銀共居

「很久沒看到你」 其實是爺奶含蓄的想念

對身體好/5個好習慣預防失智症

相關文章

美國啃老族崛起?近半父母收留子女回家住 專家提醒3招保住退休老本

做抹片檢查大出血!抗子宮頸癌卻失去愛情…她仍認為「我是幸運的」

瓊瑤、朱銘走上絕路…醫嘆熟齡「這些事」最致命:需要大家多關心

與爸媽之間有心結?她體悟:父母只是普通人,和解就在一念之間

一代人的青春都有瓊瑤!作家回憶往事「曾為她被打一頓」:恩怨隨風而逝

父親最後一面「臉都模糊了」讓他自責幾十年…直到「這一刻」才放下

熱門文章

用這鍋具恐致癌!醫警告「立刻丟掉」安全替代品曝光

全台詐騙重災區公開!「這縣市」民眾被騙最多錢,3縣市最常被騙

大型垃圾、家具怎麼丟?一文搞懂!附全台清潔隊資訊懶人包

居家照護不一定要請外籍看護?4種長照模式申請流程資格一次看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