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神秘殺手「慢性發炎」成大病灶!醫師:4種跡象是警訊

常常覺得身體無故痠痛、疲勞?當心「慢性發炎」已經找上你! 圖/freepik

常常覺得身體無故痠痛、疲勞?當心「慢性發炎」已經找上你! 圖/freepik

許多人經常感覺身體莫名無故痠痛疲勞 卻找不到原因,小心上述症狀很可能是身體在慢性發炎的警訊,醫師指出,長期下來若不理會,最後不但可能會讓你身體一直發胖,甚至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健康問題都相繼而來,不得不重視。

初日診所家醫科與肥胖專科魏士航醫師表示,美國時代雜誌把慢性發炎稱為神秘殺手(Secret Killer),根據2019年Nature子期刊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疾病是公認的重要致死因子,超過50%的疾病死亡都跟它有關。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除了新冠肺炎、肺炎、事故傷害外,另外有高達7項都跟身體慢性發炎有關,像是心臟疾病、高血壓疾病、糖尿病等等。

發炎本來是好事?「長期」發炎恐致大病

換言之,「慢性發炎」沒有你所想的單純,最常看見一直瘦不下來很有可能就是慢性發炎所害。魏士航說,發炎本是身體面對感染、異物入侵、損傷等,展現出的正常生理反應,我們的身體在面對這些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時,會藉由發炎反應掃除異物,同時重建組織。舉例來說,當身體面對感染的時候,身體中放一把火,把這些細菌、病毒燒光,「因此嚴格來說,發炎對身體是件好事。」

只不過,如果演變成「長期慢性發炎」,對身體來說就是個大麻煩,但究竟要如何分辨急性發炎、慢性發炎?魏士航解釋,一般來說,急性發炎病症像感染、蚊蟲叮咬、皮膚擦傷、腸胃炎、感冒上呼吸道發炎等,組織上會產生紅、熱、腫、痛等表現,持續的時間是數分鐘到數天,改善時間比較快。

相反地,慢性發炎則不一樣,通常表現出來的是組織破壞、壞死或是纖維化的狀況,可持續數週甚至數年,恢復時間較慢且會有後遺症產生,後續可能演變成糖尿病、過敏、氣喘、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4大警訊可能是身體慢性發炎

簡言之,慢性發炎可視為是身體的警示系統,假如我們不去處理這些問題,那程度會漸漸擴大,最終就會對我們的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常見的慢性發炎有哪些反應?

一、疲倦;二、消化道症狀,對於一些有壓力或者作息特別敏感的人,上台前可能會拉肚子,或者是常常輪班的時候會有便秘狀況,都是慢性發炎的表現;三、皮膚與呼吸道症狀;四、無法解釋的疼痛,莫名的疼痛、肩頸痠痛、四肢痠痛、胸腹臀部等疼痛,「當你看遍所有科別都找不出疼痛病因時,這時候就要小心可能就是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

當長期處於慢性發炎,身體容易產生哪些疾病?腦神經部分,容易有阿茲罕默症、失智症、身體長期疲倦、失眠等;精神疾病部分有憂鬱症、躁鬱症等;心血管疾病可能會有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動脈硬化等問題;此外,包括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肌少症等可能相關。

另外,癌症及肥胖和相關的代謝疾病像是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脂肪肝,以及消化系統的併發症像是腸躁症、逆流性食道炎,其中有個疾病就是肥胖,有些人一直瘦不下來,其實是身體處於一個慢性發炎的狀態。

有些人一直瘦不下來,是因為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 圖/freepik

有些人一直瘦不下來,是因為身體處在慢性發炎的狀態。 圖/freepik

5種食物少吃 避免慢性發炎上身

日常生活中避開五大地雷,就能降低身體發炎的狀況,魏士航提到,以下五種食物建議避免。

第一不:含糖食物和飲料,攝取高糖飲食,會引起身體代謝異常、會促使脂肪組織和肝臟釋出發炎因子,發炎因子會影響腸道的通透性,導致心血管疾病產生。

第二不:加工和超加工食品,超加工食品指的是添加大量的人工添加劑、防腐劑、氫化油、高果糖漿等,像是薯條、泡麵、汽水、微波食物。

第三不:油炸食品,炸物無形中讓身體攝入過多的油炸油,油炸油會損害腸道屏障功能,導致細菌容易由腸道進入體內,誘發組織發炎。

第四不:紅肉和加工肉類,高度攝取紅肉和加工肉類,像是香腸、火腿等,會導致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同時也導致肥胖和慢性發炎的風險增加。

第五不:酒精,慢性發炎經常跟酗酒習慣有關,其中一個最主要發炎因素是腸道微生物會產生脂多醣,酒精會增加脂多醣,從腸道滲入體內導致持續的全身性發炎。

5招抗發炎 從日常做起

除了避開五個地雷,一般消炎藥是用來對抗急性發炎,「慢性發炎其實沒有藥物可以處理」,但有抗發炎策略五招。

一、體重管理。

二、攝取抗發炎食物,像是綠色蔬菜、富含抗氧化物質有維生素E、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還有植物多酚,像是莓果、柑橘類、洋蔥、大豆、咖啡等,豆類紅豆黃豆黑豆 核桃、魚油、薑黃生薑辣椒。

三、壓力管理,培養休閒活動的興趣減少慢性壓力、增加腦內啡,同時也能增加副交感神經的活性,幫助抗發炎。

四、運動鍛鍊。

五、優質睡眠,缺乏睡眠和慢性發炎有非常大的關係,增加大腦的觸發因子,導致注意力和學習力降低。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延伸閱讀

糖尿病飲食迷思大揭密!吃對營養才有活力

3招避免失智症上身!醫師:預防是最好的治療,一天走40分鐘,遠離失智症!

失智≠失去感受!專家建議:為長輩創造「被需要感」安心過生活

肝硬化「合併肌少症」死亡率高!腸道細菌是關鍵

相關文章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