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保健食品 百百種,究竟與「健康食品」有何異同?面對令人眼花瞭亂的諸多種類,熟齡長者究竟應如何選擇,才能達到保養身體的效果呢?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暨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最簡易的辨識方法即是:是否取得衛福部食藥署 核可的「小綠人」標章,若有取得,即可歸類為健康食品,否則皆歸類為保健食品。不過,他建議長者最好仔細評估實際的健康情形後,再決定是否吃保健品,才會對身體較有益處。
保健食品是食品非藥品
根據美國食藥署FDA對「保健食品」的定義,包括像維他命C、B、D,鈣片、礦物質、鐵、鎂……等營養素,或像咖啡因、薑黃粉……等植物萃取物,胺基酸、益生菌等,一律視為「食品」而非「藥品」,不像台灣食藥署會給予健康食品「小綠人」標章做認證,同時對於健康食品的內容物的成份、一天攝取多少份量業者均須清楚標示,民眾也應依照包裝上的份量標示來服用才會吃得安心。
多數長者因身體隨著年紀漸長而出現慢性病,需長期服用醫師開立的處方籤藥物,有些人怕藥物的營養素不足,額外添購保健食品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養份。顏宗海強調,為避免所購買的保健食品的成份和醫生所開立的處方籤藥物成份出現交互作用,最好在看診時和醫師確認清楚,以免同時把兩者吃下肚後,反而造成藥物不良反應。
保健食品吃錯更傷身
顏宗海舉例,有些糖尿病患者不去看醫生、也不服用降血糖的藥,卻自行服用保健食品來試圖「調整血糖」,其實是本末倒置。保健食品不能取代藥品,不能宣稱有療效,正確的作法應是患者前往醫療診所看診時,並主動詢問醫師,除了所開立的處方藥物外,是否適合添加額外的保健食品,也須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正服用的保健食品,才能避免保健食品和藥品之間產生的交互作用,對健康才是真正加分。
很多民眾會長期服用保健食品來養生 ,如維他命、魚油、鈣片……等,這是否對人體可能造成危害或副作用 呢?顏宗海指出,民眾若是按照保健食品的外包裝之建議量來服用,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健康疑慮;除了保健食品和處方籤藥物的成份,恐在體內產生交互作用外,服用過量或不同廠牌都有可能對體內造成危害。若發現身體有異樣,建議先停止服用保健食品,並立即去醫院看診。
此外,顏宗海也特別提醒,目前已知經由健康的飲食控制及不抽煙不喝酒,可降低約70%的癌症及慢性疾病發生率。最後,顏宗海建議,若遵守下列飲食原則,想常保健康一點都不難!
一、適當的熱量及蛋白質攝取,有助於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
二、經由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補充葉酸、纖維素、維生素及抗氧化物,有助於預防癌症、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
三、少吃醃漬類加工食品。
四、少用高溫烹調改以清蒸或水煮的健康烹飪方式。
五、烹調時須少油、少鹽及少糖。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