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 症已被視為慢性病,須長期不間斷治療,才能持續降低骨折風險;1名75歲老婦人因腰痛急診就醫,除發現脊椎壓迫性骨折,也因空洞化確診為嚴重骨鬆 ,醫生使用骨水泥治療外,也囑咐要定期回診控制骨鬆,老婦人3年來從不間斷用藥,最近不小心發生摔倒,檢查確認沒有新骨折,讓家人安心許多。
骨鬆高風險族群須定期篩檢 及早治療有助降低骨折威脅
臺北榮總骨科部脊椎外科主治醫師姚又誠表示,骨鬆在初期比較沒有病痛,讓人較難察覺,病患經常在發生骨折後,或身體有異常疼痛,就醫才發現骨質已大量流失,不過在許多單位與人士努力下,不斷提醒骨鬆的隱憂與危害,門診已有越來越多高風險族群主動就醫檢查,讓骨質及早受到保護。
姚又誠提醒,骨鬆高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檢查,確認骨質狀況,首先是停經後女性,骨頭因缺乏女性荷爾蒙保護,加快骨質流失速度,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台灣約30%停經後女性罹患骨鬆,其次是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病人,以及肌少症患者,分別因藥物作用與肌肉喪失,讓骨質快速減少。
治療骨鬆兩大方式 促進骨質生成國際第一線用藥新趨勢
姚又誠說明,治療骨質疏鬆目前有兩種方式,分別為抑制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根據健保給付規定,病人確診骨鬆後,第一線先給付抑制骨質流失藥物,治療一年以後,病患仍然發生骨折,才會給付第二線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姚又誠補充,目前國際對骨鬆用藥趨勢,已經有不同想法,認為骨質疏鬆嚴重病患,建議第一線就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根據2020年美國臨床內分泌學會指引,針對骨質密度小於-3、曾接受骨鬆藥物仍發生骨折、多處骨折、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這些具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的病患,建議優先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提升骨密度 ,降低骨折風險。
治療骨鬆切勿擅自停藥 骨質不佳骨折手術效果大打折
姚又誠指出,骨鬆很容易引起骨折,病人可能因咳嗽與打噴嚏比較用力,或彎腰與搬重物等簡單動作,就導致骨折,更不用說跌倒或撞擊,骨折傷害勢必更加嚴重,因此治療骨鬆必須像高血壓與糖尿病等慢性病,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穩定骨密度,一旦擅自停止用藥,骨頭將再陷入骨折危機。
姚又誠提到,穩定保護好骨質,即便發生骨折,骨頭傷害也會比較小,有助手術修復外,病患痊癒也會比較快;反觀骨鬆病患,手術時如果需要用到骨釘或骨板等醫材,就像蓋房子把鋼樑基柱打在沙灘上,很難牢牢固定在骨頭上,手術成效經常打折扣,等待骨頭癒合期間,也有發生骨釘或骨板鬆脫風險。
身高矮3公分或嚴重駝背 馬上就醫檢查確認骨質密度
姚又誠強調,保護骨質一定要趁早,發現身高矮以往達3公分,或背部貼著牆壁站立,後腦杓因駝背沒有辦法碰到牆,就要趕快到醫院檢查,如果檢測骨密度(T-Score)在-1至-2.5之間,已是骨質缺少,生活上要維持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攝取,增加日照時間與運動習慣,一旦骨密度小於-2.5,需要骨鬆治療。
隨著新冠管制措施鬆綁,有許多人已出國享受假期,長輩們也希望能探訪國外風貌,但愉快旅行必須有好的活動力,在外長時間走動,良好骨質與肌力都非常重要,即便意外摔倒,骨折風險也會大幅降低;姚又誠呼籲,骨鬆高風險族群一定要早期且規律檢查,一旦確診不要隨意停藥,才能維持良好骨質狀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原文為:治療骨鬆最怕任意停藥 成果前功盡棄再陷骨折危機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