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入秋更容易「中暑」!在家備好這幾種食材,隨時一杯「消暑茶」緩解不適

陽暑在大太陽下或悶熱不通風的環境容易發生,熱氣閉鎖在體內,會引發中暑症狀。 圖/優活健康網
陽暑在大太陽下或悶熱不通風的環境容易發生,熱氣閉鎖在體內,會引發中暑症狀。 圖/優活健康網

時序將入初秋,但白天天氣仍炎熱,如果在大太陽下活動,又馬上進入冷氣房,出現頭昏、悶熱不適、煩嘔、疲倦等症狀,就是中暑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林巧梅提醒,中暑有分陽暑和陰暑,各可搭配不同飲食建議,來緩解不適。

林巧梅表示,如果體質屬於氣虛的人,容易感受外邪,包含暑邪,室內外冷熱溫差太大,熱氣就容易閉鎖在體內,引發中暑症狀。她指出,中醫將中暑分為陽暑及陰暑,分別有以下造成原因,及預防方法:

中陽暑恐脫水、昏迷

陽暑在大太陽下或悶熱不通風的環境容易發生,症狀可能有輕微發熱、頭暈頭痛、肩頸僵硬、汗多口乾、食慾減退、疲倦、小便減少等,嚴重者甚至昏迷、熱衰竭、脫水。

預防陽暑飲食:

1.須特別注意水分及電解質補充

2.可適量補充愛玉、仙草、綠豆、薏仁

3.生脈飲:西洋參、麥門冬、五味子

4.西瓜翠衣:切片煮水飲用

5.荷葉:升陽清熱,有助解暑

陰暑肇因冷熱溫差大

陰暑多因不正確的解暑方式引起,如:冷熱溫差大、長時間待冷氣房(產生所謂的冷氣病)、過度食用冷飲如啤酒、瓜類,及乘涼受寒等,症狀可能有頭痛、筋骨痠痛、腹瀉、倦怠、鼻過敏等。

預防陰暑飲食:適量飲用生薑茶

林巧梅提醒民眾在日常活動上,應注意進入冷熱空間的轉換須有緩衝空間,例如先在走廊適應、增加防護措施如物理性防曬或冷氣房加薄外套。萬一中暑了,建議平躺休息、移至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分電解質,急症仍須送急診。

而中暑輕症如輕微發熱、頭暈頭痛、肩頸僵硬、胃口不好、汗多口乾、疲倦、小便減少等不適症狀,可以刮痧,但刮痧完因為毛細孔打開,要特別注意防風防暑,也注意不要過度刮痧至腫脹瘀血太過。至於食療可喝四神湯補氣,陽暑陰暑不適症狀也可以服用中藥緩解。

本文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入秋又溫差大,小心中暑!中醫教你喝「消 暑茶」緩解不適

更多新聞報導

中暑 劇烈溫差 秋季養生 消暑 補水

睡覺容易「小腿抽筋」?原來不是睡姿問題,而是身體發出警訊!

喝的多也要喝的巧!「喝水」先別急著一次灌,學會6個正確喝水方式

延伸閱讀

影音/不小心入手的NG廚房收納品有哪些?(加碼推薦清單)

確診後「中暑」機率增高!喝愛玉、仙草...4方法清熱解暑

一到室外就頭痛?少喝水、溫差大也會造成「熱傷害」!

寵物也會中暑!帶毛小孩開車出遊要當心,出現這幾症狀立即送醫

相關文章

近視雷射非一勞永逸!醫點名「6種人」恐需二次手術

近期流感來勢洶洶!學中醫喝「2杯茶」增免疫力防病毒

立夏是養心好時機!中醫授2招安神防心悸失眠

台灣是「近視王國」?戴隱形眼鏡6大NG習慣:當心失明

牙膏越多=乾淨?「正確刷牙」這樣做:1粒花生大小就夠了

台灣頭頸癌發生率高!1罕見癌症「腫瘤長太慢」惡化風險激增

熱門文章

手槍打太多會變小?醫揭4方法重振雄風:視覺很有感

眼科醫師都不做近視雷射?背後5大真相近視族必知

桃機隱藏貴賓室,0元就能享受!2025桃機貴賓室懶人包,出國別錯過

退休後健保「必須依附子女」她疑惑:想當個自主老人不行嗎?

udn討論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