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確診康復後出現「長新冠」該看哪一科?整合門診資訊一次看

不少民眾在康復後出現「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 圖/freepik
不少民眾在康復後出現「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 圖/freepik

新冠肺炎蔓延至今,確診 已成常態,雖大多數確診者屬無症狀或輕症,但不少民眾在康復後出現「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 」。對此,全台部分醫院針對「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開設特別門診 ,提供跨科整合治療。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

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COVID 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常見的症狀包括行動力下降、全身疲倦、呼吸困難、長期咳嗽、精神障礙、血栓、慢性腎疾病及落髮等。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 圖/衛生福利部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 圖/衛生福利部

新冠康復者整合特別門診

針對部分染疫康復者持續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容易疲倦等長新冠症狀,全台灣有多家醫院開設特別門診,提供胸腔科、感染科、精神科、皮膚科、復健科、睡眠中心、中醫科、營養諮詢、社工室等跨領域的整合門診服務,提供患者全面的照護。

COVID-19康復者整合門診就醫流程。 圖/衛生福利部
COVID-19康復者整合門診就醫流程。 圖/衛生福利部

COVID-19染疫康復者社會福利資源評估轉介。 圖/衛生福利部
COVID-19染疫康復者社會福利資源評估轉介。 圖/衛生福利部

確診康復者可能有多種併發症,需在不同科別掛號、往返各診間,或是不清楚該掛哪一科,透過「新冠康復者整合特別門診」,由醫師評估生理狀況,必要時由心理師進行情緒壓力評估。此外,若經濟上有困難,經社工師評估,將提供所需的社會資源轉介,門診團隊也會持續追蹤個案了解情況,幫助患者走出染疫後的身心低潮。

患者接受當次整合門診服務後,只需要繳交一次掛號費及一次部分負擔,花一次錢就能看不同科門診,降低民眾負擔。

參與醫院名單、整合科別、看診時段、網址及諮詢窗口資訊

目前全台共有106家醫院開設「新冠康復者整合特別門診」(111.7.1更新),名單及相關看診資訊請點我下載

或上衛福部「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專區獲得最新資訊。

其他社會支持網絡與資源

無論是確診者或是照顧者,染疫的不適可能造成身心及經濟上的壓力,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的社會支援:

一、心理及社會支持

1.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心情溫度計專區」

2.衛生福利部:

●疫情心理諮詢專線:1925

COVID19疫情全民身心健康診療精神科基層診所名單

各縣市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機構

3.心快活心理健康照護平台「我OK,你OK-2020面對肺炎疫情_心理危機介入_大眾篇」

4.台灣精神醫學會「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台灣精神心理健康指引」

5.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新冠疫情身心壓力照護專案」

二、勞工權益與紓困措施

1.勞動部「防疫相關勞動權益問答及法令」

2.經濟部:

●紓困專線:1988

因應 COVID-19 疫情資金紓困與輔導專區

參考資料:
1. 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2.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

更多新聞報導

保健 長新冠 門診 確診

無力倦怠可能是因為體內「濕氣重」!中醫師:少喝冰飲、吹冷氣 

單身即地獄?失和的婚姻才像十八層地獄!

×

一鍵登入,LINE POINTS 限時送

登(加)入 udn 會員不只享專屬優惠,現在再送 LINE POINTS 5 點!即日起至 11/20,不論新朋友或老朋友,輕鬆加入就有獎,馬上入手點數,讓生活多一點開心回饋。

延伸閱讀

掉髮也跟染疫有關?營養師建議補充6大營養(含3道食譜)

確診後開始「失眠」怎麼辦?醫:矯正睡眠習慣先打破這想法

確診後免疫力大打折,容易又喘又累!「自保8大關鍵」改善新冠後遺症

染疫康復後日常保養 醫建議從4面向掌握自我健康

相關文章

天氣轉涼易變胖!快喝薑茶點燃「脂聯素」身體代謝更順暢

家族遺傳多囊腎!20多歲就知道「未來要洗腎」…醫揭新藥解方與背後隱憂

三高是致命前兆!「共病」致死率比癌症高,他拖5年就醫差點沒命

每天喝這飲料害你老4歲!保持5生活習慣抗老「避免青春被吃掉」

上班久坐「肺栓塞」恐致命!5症狀立刻送醫,平時靠「這些方式」預防

中風後神經損傷只能臥床?醫分享「4救命手術」有望重新站起來!

熱門文章

飛機餐沒吃完「塞包包帶走」遭重罰20萬?入境檢疫3重點必看

癌症醫療燒掉的錢好驚人!一次看懂癌症險買多少、怎麼買及常見盲點

有2000萬才能退休?存不到只能工作到老?專家:不怕錢不夠,只怕這件事

退休儲蓄不足,長命百歲卻越老越窮?財經作家建議:40歲開始做好4準備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