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冷,日夜溫差大空氣也變乾燥。中醫 師指出,節氣交替陽盛漸轉陰盛,人體跟著「陽消陰長」,對於機能逐漸老化的橘世代,秋冬養生 之道在「避燥邪、養五臟」;秋冬關照身心平衡養生,是維持健康不二法門。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唐偉誠表示,秋與肺相應,不養生易咳嗽、口乾舌燥、鼻乾出血、皮膚乾燥龜裂;低溫常見肺炎、支氣管炎、哮喘、心腦血管疾病,也常情緒波動、乏力、失眠和頭暈。
養生重養肺 潤燥與保溫,避免燥邪影響人體,要充足水分,多吃滋陰潤燥食物,例如銀耳、百合、山藥、杏仁、蓮藕、秋葵、燉煮水梨等,減少攝取辛辣、寒涼食物。
唐偉誠指出,冬季自然界陰盛陽衰,萬物潛藏陽氣等待春天到來;從中醫角度,這時應遵循自然界「蟄伏閉藏」規律養生,使精氣內聚潤養五臟,中醫認為冬季跟腎相應,食物能兼補腎更佳。
天冷適合熱食,但不宜燥熱辛辣,以免「化熱傷陰」。這時節可多吃「溫養食物」,包括南瓜、桂圓、核桃、栗子與紫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黑棗、海帶、紫菜等。
穿著建議洋蔥式穿法,隨時因應溫度變化增減衣物,並特別保暖頭、胸腹、背、四肢關節等處,長輩尤須注意保暖,但穿著不能過於臃腫,以免行動不便增加意外發生機率。除了保持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充分紓壓,可多採腹式呼吸,保養肺臟跟穩定情緒。
至於冬季運動健身,中醫師建議,可做能「聚氣收斂」、放鬆緩解的太極拳 、各式氣功、瑜伽、快走、慢跑,促使經脈氣血運行順暢,還可配合打坐、冥想和呼吸吐納來寧心安神,白天可讓頭頸、背部及手心曝曬陽光30分鐘保暖。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