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下去有這麼困難嗎?」一位失智者的太太每日都這樣問先生,三餐幾乎像打仗,照顧早已失去耐心。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常務理事蕭麗君說,這是罹患失智或臥床長者常見的「吞嚥困難 」,例如吞藥困難、食物卡喉、吃飯耗費時間過久、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都可能是吞嚥困難的潛藏症狀,也可能是長者已經無法辨識出食物所致。
想要預防老後吞嚥困難,她鼓勵健康長者「多開口唱歌」,大聲、拉長秒數等變化,只要有趣好玩,連國歌都能唱,鍛鍊咽、喉、舌根等部位,增加肌力。
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桃園市失智共照中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主辦「2020長智論壇」,以「失智者的吞嚥照護」為主題展開實體活動與線上直播。桃園長庚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論壇貼心照顧到瘖啞人士的需求,由長庚團隊開發Zoom手語視訊服務,同步直譯內容。短短一個多小時共觸及3萬多人。
湯匙下壓舌頭 冰涼食物刺激
蕭麗君說,吞嚥困難指的是食物從口腔進入胃的過程發生困難,可能食物會錯跑進呼吸道,引發嗆咳,或食物往上跑到鼻腔、含在嘴巴遲遲吞不下,還有長者就算食物擺在眼前,也無法分泌唾液、沒有吃的欲望,又或手部操控能力出狀況,導致難以進食,必須尋求吞嚥訓練的專業協助,找回吞嚥能力。
吞嚥困難症狀依據不同時期: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以及認知期,有不同的改善對策。蕭麗君舉例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因長者記憶力衰退,無法認知食物,因此進食時可以用湯匙下壓舌頭,或用冰冰涼涼的食物稍作刺激,引發吞嚥的動作。
失智難辨食材 不適合吃火鍋
她以自身經驗為例,若家中有失智長者,吃火鍋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食材有生肉、蔬菜、湯水、調味料等各種選擇,太複雜,長者無法清楚認知哪些食材該如何食用,也會造成進食障礙。
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則因為長者可能有偏癱、難維持用餐的動作,因此除了吞嚥訓練之外,愉悅的用餐環境、改為糊狀、濃稠狀等食物的質地,都有助於進食以及攝取營養。
很多長者用餐時容易嗆咳,通常是出現在咽部期,但還有一種更危險的是「靜默式吸入」,指的是食物跑入呼吸道,長者不見得有明顯的嗆咳反應,照顧者必須觀察長者是否發生低燒、餵食過程意識不清楚、嗜睡、痰多等現象,必須到醫院做吞嚥攝影檢查,或胸部X光檢查是否有肺部浸潤現象。
簡易訓練吞嚥運動
「愈晚餵食糊狀食物愈好」,蕭麗君建議盡量增加長者自己進食的能力,例如平常多做簡易的口腔、咽部、舌根等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吞嚥障礙。
一、活動度運動:
舌頭盡量伸愈長愈好,往前、左、右、上活動。
二、阻抗運動:
1.在舌頭前方拿壓舌板往內推,讓舌頭盡量往外頂,接著朝左、右兩側、往上頂。
2.嘴唇咬壓舌板後緊閉,以手試圖抽出壓舌板。以上的訓練次數要密集、數量足夠,才能有效訓練到肌力。
三、喉部上抬運動:
1.身體躺平,頭部抬起看腳尖,維持至少30秒到1分鐘,休息1分鐘,以上動作做3個輪迴。
2.接著頭部抬起1秒後、躺下,共做30次。
四、頭頸部放鬆:
1.雙手抱頭看肚子,維持5秒鐘。
2.放鬆。接著再做一次。
活動詳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55/4524289
更多吞嚥運動可參考「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影片,有國、台語版。
【延伸閱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