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愈大血壓本來就會愈高,血壓高免擔心。」LINE群組傳來一篇「健康文」,上頭寫上這段字句,讓阿美媽媽深信不疑。
阿美媽媽去年底因頭暈就診,意外發現高血壓 ,幸及早發現,血壓沒有超標太多,每天僅需服用半顆血壓藥,但偶爾因為家務繁忙,總會忘了一兩次,好幾次都覺得「每天服藥好麻煩」,直到看到這篇健康文才驚覺,自己血壓高原來都是「正常的」,於是放棄吃藥。
日前再次頭暈回診,醫師追究起血壓數據,發現阿美媽媽誤信謠言,被醫師狠狠訓斥一番。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說,拿著這項傳言來問的人非常多,還有人拿著「美國規定65歲以上標準血壓已訂為150/90mmHg(收縮壓/舒張壓)」,深信不疑,加上認為年紀大本來血壓就會高,使他們覺得血壓高沒有關係,不知如此反而增加中風的風險。
洪惠風說,這項謠言非常惡劣,美國的那份版本已過時,且2018年時,美國將血壓數值下修至130/80mmHg,主要是因為美國做了一項研究,比較收縮壓在120mmHg以及140mmHg,瞭解患者死亡率以及心肌梗塞、中風機率,發現收縮壓120mmHg的那一組,罹患機較小,決定下修標準。
洪惠風說,年紀愈大,血壓確實會愈高,但不該被視為正常老化的「健康」指標,也絕對不是血壓愈高愈好,血壓與中風有絕大的關係,根據台灣高血壓醫學會建議,超過140/90 mmHg即為高血壓。
不過,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腦中風服用抗凝血劑等四大族群,血壓數值還要下修,建議在130/80mmHg以下,避免併發症。
洪惠風說,高血壓必須定時服藥及監控血壓,臨床上許多長輩知道血壓超標,卻置之不理,常見理由是擔心要一輩子吃藥。事實上,有些患者確診為高血壓,後續透過減重,血壓就下降了;有人因為情緒造成高血壓,曾有朋友退休後血壓就恢復正常;另有人飲食習慣改變後,避免過鹹,血壓也就改善了。
洪惠風表示,透過運動也能改善血壓,不過,每周只運動1次的假日運動員,降低血壓效果不足,長期保有運動習慣才有效果,醫學上證實能幫助降血壓的運動包括瑜珈、太極以及打坐,主要是改善自律神經。他指出,運動是好習慣,平時就應維持,但量力而為,血壓太高者,運動前諮詢醫師,瞭解該項運動是否適合。
・運動注意事項
運動:可降低血壓,中等強度的耐力性運動,如游泳、快走等,是改善高血壓最佳選擇,這類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脂肪代謝,進而降低血壓。
頻率:每周至少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含5到10分鐘的柔軟操、15到20分鐘運動、5分鐘散步)
心律:運動時,心跳最高速率以不超過(220 - 年齡)X0.6~0.8為原則。
原則:
1. 運動前要先暖身,運動後不要馬上停下來,應做適度緩和運動。
2. 運動需準備保護措施,像舒適及保暖的鞋、襪等。
3. 不要在飯前或飯後1小時內運動,最好飯後1到2小時。
4. 運動中若感不適請緩和後,再停止運動,千萬不可勉強。
5. 運動鍛鍊時精神要放鬆,不要緊張用力,呼吸要自然,不要鼓勁閉氣。請勿做舉重、啞鈴、搬重物等會增加上肢負荷的劇烈運動,因這些型式的活動,會增高血壓。同時還要注意頭下垂不要低於肩部,以免加重頭暈頭脹。
6. 在運動鍛鍊過程中,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和症狀的變化。有無心絞痛、頭痛、頭眩、心律不整、咳喘、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等的現象。如有,應減少運動量或暫停運動。
7. 收縮壓若超過200mmHg及舒張壓超過115mmHg請暫時不要運動。
8. 每次做完大運動量的鍛鍊後,檢查心率的恢復情況,一般應3到5分鐘恢復至運動前水平。若運動後睡眠不足、頭痛,第2天仍有疲勞感,說明運動量過大或休息不足,應減量或暫停鍛鍊。
9. 體育鍛鍊,最好場地寬闊,環境要安靜,避免擁擠及各種吵雜聲音,以保持心情的平靜安寧。
10.冬天清晨溫度較低,避免太早出門運動。
資料來源/台安醫院運動中心 製表/陳雨鑫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