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不動」容易焦慮患憂鬱,快起身讓大腦「感謝你」!

改變生活型態,拒絕久坐不動帶來的不適。 圖/ingimage 提供

改變生活型態,拒絕久坐不動帶來的不適。 圖/ingimage 提供

某天我突然發現,當我身體在動的時候,我的心智似乎最靈光,於是我開始想弄清楚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我在散步一陣子後,腦中原本雜亂無章的科學概念,突然就能理出頭緒,並組合成條理分明的句子?

●為什麼做 1 小時的瑜伽後,我就會感到氣定神閒,彷彿不論接下來要面對什麼樣的挑戰,我都能游刃有餘?

●為什麼跟著音樂跳上跳下,會令我這麼開心?

待我查閱一些文獻後,才發現有疑問的不只我一個。其實眾多領域的科學家,從神經科學到細胞生物學,從運動生理學到演化生物學,都早已開始調查身體動作如何影響我們的心智,目前正逐步解開其中的生理機制。這些最新的科學發現有可能大大改變過去的觀念,進而導正多數人現在的生活方式,對於提升整體健康與福祉相當重要。

現代人久坐少動應該不是什麼新聞了,我也不例外。平日早上除了遛狗1 小時,剩下的時間幾乎一直坐在書桌前,頂多走到廚房替自己泡杯茶,心情好的話,我會再帶狗去林子裡蹓躂一下,雖然有幾天我會做瑜伽,但平日的晚上多半還是坐著,時間到了就上床睡覺。根據統計,現今的成年人,扣除8 小時的睡眠時間,剩下的16 小時,有在動的時間還不到5小時,其餘70%的時間,不是坐著就是躺著不動,現代人一整天的活動量,只有1960 年代人的一半;至於孩童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扣除在學校坐著上課的時數,剩下來的空閒時間,有一半的時間是坐著;1 老年人的情況就更別提了,在16 小時的清醒時間中,80%的時間完全沒用到肌肉。

人類會選擇懶洋洋的生活方式,其來有自。首先,這樣很舒服;其次,過去一百年來,我們發明了各種科技,讓人不必動也能活下去,不論是覓食、求偶找伴還是找樂子,全都不必費力,只要坐著動動手指就能搞定。

雖然我們很自豪,人腦能發明這麼多讓我們不必動的好東西,殊不知人腦的演化重點是要讓我們能移動,以便趨吉避凶,而非用來思考。腦中的其他感官能力,例如聽覺、嗅覺、視覺、味覺和觸覺這五感,以及記憶力、七情六欲與規畫能力,全都是稍後才「安裝」上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我們獲得充分的訊息,做出正確的移動。換言之,我們的思考及感受方式,皆是以「動」為核心,如果我們不動,我們的認知能力與情緒調節都會大打折扣。

因此當我們拚命讓自己舒服度日時,人心卻開始出現裂縫。不論是智商變低、缺乏創意、反社會行為增加,還是各種心理疾病盛行,全都跟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有關,而且不管哪個年齡層、也不論從事什麼行業的人,都會受到影響。

研究顯示,習慣久坐的人,通常自信心較低,也比較不會有「利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久坐還會升高罹患焦慮症及憂鬱症的風險。雖然目前我們還無法斷言,久坐跟憂鬱症哪一個先發生,但體能活動確實可以舒緩憂鬱症和焦慮症。所以不論是已經有心理疾病的人,還是可能患病的高風險人士,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顯然是不宜的。

當我們坐著的時候,認知能力也會受影響。久坐對注意力、記憶力及規畫能力皆是大敵,而且還會抑制創造力。近期一項針對芬蘭學童進行長達兩年的研究顯示,久坐的時間長短,與學童的數學及英文考試成績息息相關,男童受到的影響尤深。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如果老師未適時予以矯正,久坐不動的習慣會一輩子跟著他們。

久坐不動還會害我們未老先衰。多項研究顯示,每天坐在車裡或坐著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三個小時的人,他們的心智敏銳度,遠遜於活潑好動的人。還有,定期運動能讓失智症 的終生罹病風險(lifetime risk)減少28%。

近期有項報告估算出,全球13%的失智症案例,先前曾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只要把坐著的時間縮短四分之一,全球即可避免新增一百萬以上失智症案例數。

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縮短坐著的時間,你都要開始多動了,以後你的大腦會感謝你。

│作者介紹:卡洛琳.威廉斯
新科學人 》雜誌的作者、編輯兼顧問,曾研究運動與大腦思想之間的關係。原本計畫成為體育教師,但最後選擇修讀生物學,因為她發現自己對體育背後的科學面向比對團隊體育更感興趣。著有《Override》和《My Plastic Brain》。

備註:本文為作者個人分享,任何運動請依自身狀況適度進行,長者與幼者須在家人陪同狀況下運動,若有實際症狀與疾病問題需洽專科醫生與醫院諮詢。

本文摘自《愈「動」愈成功》,采實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中元普渡祭拜不忘顧腸胃健康! 供品保存、食用叮嚀看這邊

鷄籠中元祭/「放水燈」火光照夜空!漂流越遠越興旺

影音/這不是「病」但發作起來要人命!快看自己有沒有代謝症候群

10大「瑜珈」全解析/從哈達、流動到高溫瑜珈...看看哪種最適合自己!

熱門文章
FB留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