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的上班族而言,退休金應該是一輩子領到最多的一筆錢了。不過,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好好把這筆錢留在手邊,他們必須拿這些錢去結清房屋的貸款或孩子的助學貸款,有些人的退休金甚至因此最後只剩下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
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就不難想像有人會對將來感到不安,想方設法希望增加更多財源了。
不僅如此,現在許多銀行和證券公司還會大肆開設「金錢管理課程」、「第一次的投資教室」等講座,宣稱自己是「活用退休金的最佳選擇」,以此招攬客戶。
以下是某位男性的真實經歷。自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以來,他心無旁騖地在專業領域認真打拚了三十五年,直到去年七月年屆退休,才終於可以回家享清福。大家都羨慕他以後再也不用當時間的奴隸,可以帶著老婆盡情環遊世界,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其實他在退休後不到一年內,就幾乎花光了所有的退休金。
「別人以為我在上市公司待到退休,退休金一定很多,但老實說最後領到的根本不到兩千五百萬圓,所以我才想靠投資多少賺一點。」
他過去完全沒有投資經驗,但因為在網路論壇和社群網站上看到各種留言,說什麼「一個月賺了兩千萬圓」、「這麼好賺,不賺的是傻子」等,心裡不禁覺得「自己應該也辦得到」、「哪有統統讓別人賺的道理」,於是開始自學投資。
沒想到失利接踵而至,兵敗如山倒。買了網路上宣稱「肯定上漲」的股票卻暴跌,因為太急著要挽回失誤,結果幾乎把剩下的退休金全都砸了進去。
親友聽說了這件事雖然相當吃驚,但這名男性自己卻一副滿不在乎、不以為意的樣子,旁人後來也就不再替他瞎操心了。有人問他:「你幾乎把退休金都花光了,為什麼還能這麼處之泰然?」
他答道:「我家的房貸已經繳清,孩子也都長大出社會,不需要再繳學費了。說穿了,我現在的人生只要有每天三餐的飯錢和死後的喪葬費就夠了。但我還是又找了一份工作,領少少的薪水也無妨,畢竟整天在家無所事事反而容易得到失智症,現在這樣還比較好──雖說我太太很生氣就是了。」
儘管聽起來像是自我安慰,但這些話其實頗有道理,要說箇中道理為何,那就是「退休後的生活並不需要太多錢」。
請靜下心來想想看。年屆退休的人大多應該都不必再養孩子了,既不用支付子女的教育費,也不需要為了小孩蓋新房子,也就是說,即便退休金比想像中來得少,也沒有必要勉強增加額外收入。
何況心情為了股價起起伏伏,反而會替身心帶來莫大的壓力,倘若最後因此短命,反倒得不償失,就算增加再多資產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有賺頭」的好事背後總是得不償失
說到底,人們真的有必要為了增加老本而負擔那麼高的風險嗎?雖然銀行的利息的確少得可憐,但大部分的投資不也都是血本無歸?有時候一千萬圓還會在一夕之間落得只剩下一百萬圓。
「可是網路和雜誌上都在分享賺錢的經驗,沒道理我就賺不到吧?」想必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不過,人總是傾向於分享成功的事例,「吃虧」之類的糗事往往羞於對他人啟齒,所以在論壇和雜誌上出現的經常都是成功的經驗談。
另外,人類還具有「零和」的思考模式。零和是指當其中一方的利益增加時,另一方的利益就會減少。換句話說,當別人賺錢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有所損失。不過只要仔細想想,就會馬上明白這是一種非常弔詭的思考模式。
如果陷入這種想法,「不能只有別人賺到錢」的情緒就會愈發強烈,因而犯下意想不到的錯誤,最糟糕的情況是因此面臨老後破產。
光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只有我一個人沒做」等理由便開始投資是行不通的。當「不做會吃虧」的焦躁感愈來愈強烈時,不妨在心中反覆默念「他們只是隨波逐流罷了,我可不像他們一樣意志薄弱」。只要這麼做,焦躁的心情便能緩和下來。
「我靠○○賺了△萬圓!」聽到別人得意洋洋這麼說時,把那筆金額乘上兩三倍,默默思忖「但這個人至今為止八成損失了╳萬圓呢」,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總之,往昔的泡沫經濟時代和現在的世道已經不一樣了,「一味想著要多賺點錢」並非明智之舉,重要的是懂得「保存手上握有的資金,仔細思考和這筆錢相應的生活方式」。
至於已經失去退休金或房子的人也不必悲觀,上了年紀以後所需要的花費相當有限,只要打工或找新工作賺取生活費就夠了。整天為了已經過去、無法挽回的事悶悶不樂,對健康有百害而無一利,還是盡早轉移焦點的好。
本文摘自《上流老人:不為金錢所困的75個老後生活提案》,聯經出版 2017/01/20 出版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