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主義盛行下,愈來愈多人存不了錢,不僅年輕人,許多中年、甚至老年人都大嘆錢不夠用。除了大環境的問題,財經作家狄驤 認為,有錢人和窮人其實不在於努力與否,而是思維才是決定財富的一切,到底如何才能養成富人思維呢?有錢人真的跟你想不一樣嗎?
有土不一定有財 地段決定一切
「要判斷財富多寡,首先要了解你手中擁有的是『真資產』還是『假資產』。」狄驤說。真資產和假資產該如何區分呢?真資產有錢母的概念,會增值、會漲價,本金不會被吃掉,例如好地段的房子和好體質的股票。
假資產則是會吃掉現金流的任何資產,最常見的就是車子。狄驤認為,除非工作需要,車子並非必需品,新車只要一落地立刻折價20%。精品包也是一個例子,買入前很高價,買入後要轉手都是半價起跳,賣到二手精品店甚至淪為1.5折價,這是他親眼見到朋友買精品包的例子。
房子也可能是假資產的一種,主要是依地段來判斷,好的地段、會增值的房子就是真資產;相反的,若是買在偏僻、生活機能差、空屋一大堆的重劃區,未來增值的空間很低,甚至還會讓你賠錢出售的房子,就是拖垮現金流的假資產。
有錢人靠被動收入 不上班也有薪水拿
窮人和有錢人除了資產結構不同之外,收入結構也是關鍵。有錢人的收入是「被動」收入,就算不上班也持續有錢流進來,像是投資或是自己開公司,都是創造現金流的方式。對比之下,窮人的收入是「主動」收入,必須靠體力、有上班才有收入,一旦中斷工作,就沒有現金流產生。
狄驤認為,決定資產和收入的關鍵來是源自於思維。有錢人懂得什麼是非必要支出,並且能夠控制消費。他觀察,有錢思維的人會到農場摘一顆3元的新鮮蘋果,貧窮思維的人選擇到高級超市買一顆350元的蘋果;有錢思維會選擇堪用或耐用的手機,貧窮思維的人就算分期付款,也要買3萬多元的iPhone手機。
主流價值下,擁有車子和房子是大家努力追求的目標,狄驤認為,車子和房子只是工具,而不是主人。他認為,不應該在資產不足的狀況下貸款買車、買房,「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的房子只會愈來愈多,重劃區房子的空屋率居高不下,現在揹房貸買房子,更應該要三思而後行。」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