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煩惱】想讓孩子跟我姓,婆家卻說這個很重要嗎?覺得不公平...
(橘煩惱/讀者投書)我今年47歲,自己認為兩性平權,覺得孩子被預設要從父姓不合理,前面一個孩子是男的已經從父姓,第二個孩子是我經歷一次流產,好不容易又懷上的,失而復得,有很大的意義,從懷孕時我心裡已經決定從母姓。婚後娘家幫助我很多,婆家反而只有逢年過節抱孫,孩子卻都是老公家的,有了第一胎解決傳宗接代的問題,第二胎我認為跟我姓是沒問題的呀,但是公公說「從母姓、從父姓都一樣」「這個很重要嗎?」,老公雖然沒有反對卻表達「不要讓我為難」。我該怎麼想,擺脫這個不公平的感受呢?(北市謝小姐)
姓氏在一個家庭中是傳承的象徵,表示是「一家人」,可以透過子孫繁衍傳遞下去。林維君指出,台灣社會是漢文化為起點發展,由男性負責繼承姓氏在社會潛意識中是很自然的事,但台灣後續受到多元文化影響,法律不斷往前走,跟誰姓從「約定俗成」推向「法律」決定的里程,可以雙方自行約定孩子的姓氏。
法律保障從母姓的抉擇
自2007年《民法》第1059條從原則「從父姓」修整為:「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應以書面約定子女從父姓或母姓。」雙方可以自行討論決定孩子的姓氏,若約定不成,申請人可於戶政事務所抽籤決定。
林維君表示,兩性平權觀念裡,媽媽就是主要養育者,為什麼孩子被期待應該要繼承婆家的家族?在媽媽的情感認知上,會去質疑社會約定俗成是不是合理,而且現在法律有保障,加上經歷過流產,已經47歲才好不容易有的孩子,具有相當大的意義性,所以想要用孩子姓氏代表與家族的親密性,另外,在媽媽視角裡,第一胎已從父姓,要求姓氏決定上的平等是合理的。
從母姓較特別 仍會面對好奇
林維君指出,從母姓在在上一輩想法中是附上一些汙名的,可能是女方父不詳、男方入贅,或者是女方家沒有兄弟可以繼承等等以上情況會從母姓,所以從母姓在大部分人想法裡是個例外,所謂例外就很容易被連結到不正常,雖然已經修法,不只是婆家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外人也很容易先產生類似的疑問。
她表示,孩子從母姓實際上本就會遇到文化衝撞的提問,除非,從小就給兄弟姊妹一個正確的性別教育,不然,假設夫妻雙方家庭中有的是想遵循傳統的,孩子就很可能會受到嘲諷,會一直被問,例如外人問說為什麼你們兩個小孩要不同姓,孩子不知道如何理解,會產生身分認同的混淆。
但若家長雙方對從母姓這件事是堅定的,反而有很多機會去教育孩子兩性平權跟姓氏繼承的概念,甚至告訴孩子長大可以自己決定是不是要改成從母姓。
正向看待提問 是說清楚的好機會
林維君分析,其實從婆家的回覆看來,並沒有很明確地反對孩子從母姓,因為如上述,從母姓本身是背離社會期待的,從婆家的反應來看,會好奇以及疑問這個從母姓的必要性還有「為什麼重要」,也或者是一種提問,有沒有考慮到從母姓的話,孩子未來是否可以適應。
她進一步表示,其實可以去和婆家溝通與爭取的,不要太快認定提問就是反對,反而是一個從母姓的關鍵起點,媽媽在這時候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現在是自己面對家族內的疑問,未來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是社會的好奇,例如「為什麼你和哥哥姓氏不一樣」這樣的疑問,幫助孩子適應社會做好準備,從自身身教開始,與婆家說清楚從母姓的必要,才有可能讓孩子正面看待社會的好奇,也許婆家還有機會成為一起教育孩子的人們。
〈本文僅為專家意見,非本平台立場〉
│更多精選推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