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有錢租不到房?「幸福久久窩」舊飯店變身全齡友善住宅!附近居民也來住
經濟日報5月7日推出「老了住哪裡?」系列,該專題出動多位記者探詢全台健康銀髮族老後安居的多種可能性,嘗試為超高齡社會下的居住正義,找尋解方。
熙來攘往的台北市中山區條通商圈,座落著一棟特別的建築。它外觀看似普通旅館,實則為提供各年齡層民眾長租的全齡友善住宅,一樓還設有由「熟齡人士」擔任咖啡師、提供銀髮諮詢服務的「舞齡咖啡館」。
這裡是「幸福久久窩中山故事館」,前身為「洛碁大飯店舞衣新宿中山館」。幾年前,新冠疫情重創國內觀光市場,飯店生意瞬間一落千丈,做為包租代管開發商的幸福久久窩,便與服務商無齡創意合作,將吹了熄燈號的旅店,轉型為新型態長租型全齡住宅,裡頭的租客年齡下至20多歲、上至90多歲都有。
「在台灣,20歲至45歲的族群,是最好找房子的一群人;我們的存在,就是讓房東安心這些年齡層以外的租客,是有人服務的,這樣房東就會願意把房子租給他們!」說話的人是無齡創意執行長柳智升,久久窩中山故事館就是一個由服務系統商和租賃業者合作,可為租房不易的銀髮族找尋居住空間的新典範。
柳智升過去曾任職於潤泰集團知名的養生村「潤福生活新象」,他是國內銀髮居住議題的專家,近年投注心力於高齡友善住宅領域。
以租養老 租客免押高額保證金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目前約有43萬名長者居住於老舊公寓,沒有電梯,上下樓不易,形成「囚居老年」的困境,更讓擔憂,老人家不出門了,將與社會隔絕、加速老化。
然而,要苦等都更、加裝電梯緩不濟急,銀髮族若要向外求居,坊間養生村大多費用高昂、平價養生村則大排長龍,租屋市場對高齡者的歧視更是時有所聞,老後何處安居可謂難題重重。
幸福久久窩及無齡創意承租舊飯店包租代管,並作為「二房東」提供租客生活服務。柳智升說,久久窩歡迎不同年齡層的租客入住,這裡提供青銀共居、以租養老新解方,目前高齡租客的比例,約占2.5成至3成。
柳智升表示,這裡的長輩租客多為附近的住戶,「有些人名下有房產,就出租原宅來支應租金,也有長輩將原宅讓給子女居住,自己改住到這裡,」由於久久窩是飯店改裝,這裡有電梯,還可提供垃圾代收,白天也有服務人員可協助生活事務。
他以日本的「附服務高齡者住宅」為例,這類高齡宅瞄準的是,銀髮尚未達到失智失能程度的族群,「有些老人家原本是獨居或『老老照顧』,生活大小事需要有人幫忙,像是不大會用手機、不會換燈泡等,或是住家附近無聚會的場所。
柳智升說,透過住宅結合服務系統,就可幫助長者解決日常的許多疑難雜症,並透過社交互動防止老人家與社會脫節,不僅能提升長輩生活品質,還可降低後續可能產生的醫療與長照支出。
編輯推薦》害怕老後生活孤單沒伴…全齡居、養生村打造「家」的溫度感:https://reurl.cc/NlNblx
一碗湯的距離 開展親情新型態
記者採訪過程,正好碰到一名打扮入時的大姐走進一樓大廳,她熱情地向柳智升打招呼,旋即搭乘電梯上樓。
原來這位大姐的母親90幾歲了,就住在樓上。她和另一位姊妹則住在附近的老家,有空就來探望老人家。柳智升笑說,大姐的母親身體還十分硬朗,每到下午四點,便會出門「包」自助餐,老人家總打趣說,就怕過了五點搶不贏其他人,所以要提早出門。
柳智升表示,全齡宅未有供餐服務,一方面是希望長輩出門採買時,也能保持和社會的連結,一方面也希望子女多來探視,每天晚間7點左右,便可看到不少子女帶著晚餐進來。
他形容,從老家到久久窩,剛好是「一碗湯不會冷掉的距離」,老人家住的品質提升了,也因為和成年子女分開住,減少了與同住家人易產生的摩擦,親子關係濃淡相宜。
創新模式挑戰多 力拚多點開花
柳智升最早發想要把舊飯店改造為全齡租屋的初衷,即是他在疫情間觀察到不少旅店經營艱辛,反觀高齡友善住宅卻供不應求,不過,有了好的初衷,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遭遇不少困難。
例如,他一開始尋覓飯店據點時,發現台北市寸土寸金,許多飯店的客房空間太過狹窄,用來長居顯得十分侷促。最終選中的中山故事館,房內坪數約6到8坪,與租屋市場的套房大小相去不遠,然而規模僅40多間房,服務量體不夠大,要達到損益兩平進而營利,並非易事。
另一方面,經營團隊也希望租客能申請政府提供的租屋補貼,降低財務負擔,不過,現行制度規定,單一門牌地址僅能申請一戶補貼,需再回頭請房東變更使用執照用途,又因所費不貲難以如願。
而近來電費調漲,僅有一個門牌地址,卻住了數十至數百戶的全齡宅,竟然成了「用電大戶」,面臨高額的電費級距,都讓經營團隊苦不堪言。
久久窩的故事,從2021年啟用的台北市中山故事館開始說起,2022年,團隊經營觸角延伸到北車館,現階段則又在台中的通豪飯店試辦全齡長租,柳智升自評,「一年增加約一倍的服務量能,以團隊的能力跟起初的想像是相符的」,「這是新的商業模式的一個實驗過程,我不能說我們已經成功,但可以保證我們是在努力嘗試的過程中。」
柳智升也提及,就目前老人居住需求飛速增長來看,市面上的供應也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他期許,全齡宅據點能逐步遍及更多縣市,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都可獲得服務。
觀念碰撞/林博文:一生三宅皆是家
傳統台灣社會主張養兒防老,認為老了就是要和兒女同住,一旦長輩搬離老家,獨留子女的家,還能是家嗎?又或者,長輩的新住所,可以做為「新家」嗎?
對此,長年關注高齡友善住宅議題的明道大學代理校長林博文的回答是:Yes。他說,日本有位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叫做三宅一生,他認為,人的一生也應該要有三宅。
林博文的「一生三宅」,指的是原生宅、起家宅,還有適合老後住的安老宅,其中第三個宅,距離子女家可以近一點,最好是「送碗湯過去又不會冷掉的距離」。
他解釋,構成家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家人彼此關心,想見面的時候願意見面,想吃飯的時候,可以約吃飯,逢年過節還看得到彼此,這是一種「分居但不獨居」的狀態,彼此心理距離靠近,更勝於同住一屋簷下,但想見面時,卻見不到,或是同住一屋彼此吵吵鬧鬧。
他說,在他年代,照顧父母的典範就是家中幾個孩子輪流接父母過去同住,但這真的是老人家喜歡的嗎?老人家其實最怕孤獨感,那不能有個形式是,老人家跟年輕人的家就在附近,老人家可以幫忙接孫子下課,等年輕父母下班後就接回,彼此有相處,卻又不造成太多負擔,「可以相互照顧,又可以有自己的生活領域,這也可以是家。」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平台】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https://bit.ly/44stv2z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https://lin.ee/G39vhV9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