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不在身旁…獨老人生如何善終?這3件事很重要

大塊文化 文/李夏苹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作者李夏苹認為,既然獨老、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一個進過殯葬業、賣過線上遊戲寶物、做過房地產廣告文案和翻譯機中文編輯的另類基層社會課公務員,建議大家獨居安老該有的準備。《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精彩試閱:

更多人面臨獨老、獨死的未來趨勢

社會學如何看待未來獨居的趨勢?我在讀夜碩班的時候,修過「性別演化論」的課,開課的榮富老師依據現在婚戀人數的統計趨勢,大膽預測:「未來,單身將是一種常態,結婚反而是令人意外的選擇。可能到時候你說你要結婚,身邊的人會大驚小怪:『什麼?你要結婚?你認真?』現在聽起來可能覺得很荒謬,但是依據趨勢走下去,加上人們會用認知失調的方式,去說服自己,所以不要說這是不可能的事。」

依據TVBS電視台「孤獨死,求生路」的特別報導,臺灣現在已經走向了「零家庭照顧者」的時代,其中包括沒有小孩的家庭和沒有成家的單身者。一九九一年臺灣的平均家戶人數是三.九一人,二〇二二年平均家戶人數剩下二.五六人,未來家庭的人數依趨勢將會愈來愈少。更多人獨居、未婚、離婚或喪偶,也因此面臨了獨老、獨死。

以大量數據統計呈現出來的趨勢,通常可以相對準確地預測未來。既然獨老、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在沒有家人的陪伴下,如何面對生命的結束,就是我們都需要具備和思考的部分。其實,要是能夠避免孤獨死很多天才被發現,面臨死亡時不見得需要有人陪伴。甚至有研究指出,現代人之所以在死前遭受到許多痛苦,正是因為家人幫忙做「無品質的維生醫療」決定的關係。

對善終的想像

已經有人開始倡議不去醫院臨終的「在家自然死亡」,或稱「斷食善終」,主張如果生命已到盡頭,醫療的維生措施只能延長生命的量,卻無法顧及品質。科學證據顯示,人體到了接近死亡之時,已不需要飲食了,很多醫療措施,卻強制餵食或灌食,甚至以插管的方式提供身體已經在排斥的營養,只因為家人「不想讓他餓死」、「不願意承擔沒有盡力救活人的責任」,但卻忽略了,這些維生醫療,有很大的可能會加深患者的痛苦。

有些人雖然看似有家人,比獨居老人「幸福」,但最後卻只能在醫院的急救中離開人世。去世前身體受到電擊、心肺擠壓、肋骨斷裂等痛苦,家人有時候扮演著惡魔般的角色而不自知,還以為一切都是為了患者好。

只想安安靜靜地在熟悉的地方死亡,不被無效的醫療干擾,不被「家人的意見」左右自己的生死大事,這可能成為人們下一波追求的目標吧。

喜愛閱讀的人,也許比較容易接觸到領先世界的觀念。日本是最早提出「孤獨死」的國家,對於孤獨死的討論也是最多的。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等作家,出版了許多著作探討孤獨死和理想老後、理想善終的議題。臺灣這方面的著作雖然較少,但是我聽說過在藝文界,作為時常聯繫作家們的雜誌社,在作家面臨老後獨居議題時,意外擔任了「獨居老作家關懷」的社會責任與義務。

編輯推薦》如何善終,讓生命不留遺憾?「最後一哩路」透過懷舊治療憶起幸福過往 :https://reurl.cc/QRXqxO

長期合作的雜誌社成為老作家晚年的關懷單位

創刊於一九八三年的《文訊》雜誌,由於長期與作家合作、接受投稿及作家邀稿,在高齡化社會來臨的今天,除了原本的文學推廣作用之外,意外多了一項任務:關懷獨居老作家。

老詩人羅門,和同為作家的妻子蓉子膝下無子,《文訊》的總編輯封德屏,就成了兩位作家的緊急聯絡人。羅門因為晚年罹患精神類的病症,脾氣無法控制,在文壇成為大家不願意親近的人物,只有封總編仍然不離不棄地給予關懷。兩老都年邁無力,家中無人打理。羅門過世之後,《文訊》不但出動了辦公室的人力去協助打掃房子,幫兩位作家把珍藏的文本造冊。還協助幫忙將房子賣掉,讓獨身一人去住養老院的蓉子身上有些現金可以花用。

這一段關於雜誌社如何成為老作家的關懷平台,是二〇二三年二月四日參加臺北國際書展,《文訊》雜誌舉辦的講座中我記在筆記裡的講座記錄。想不到雜誌社還有獨居老作家關懷的功能,在未來的社會中,各種聯繫管道增加高齡關懷的附加功能,或許是愈來愈普遍的狀況。

近身觀察獨居老人系統人力短缺的現象,我由衷地希望,像雜誌社關懷獨居老作家,這種帶有附加功能的社群媒介,可以有更多的成長。畢竟以現今的官僚體制,要期待突然有驚人的正向變革太難了。這是無奈但真心的肺腑之言。既然對「獨自在家善終」有所期待,就該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並付出行動,因為這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未來。

《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圖/大塊文化

本文摘自《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2024/04/26大塊文化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孤獨死 死亡與告別 一個人老後 斷食善終 獨居老人 獨老 病主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