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輩常用酸言酸語表達關心?心理師:缺乏情感教育

聯合新聞網 文/陳雨鑫 台北報導

超高齡化社會加劇高齡憂鬱世代,面對後半人生的焦慮以及看不見人生的典範,讓長者在晚年遇上各種情感挫折,心理健康問題更需要被重視,而戰後嬰兒潮世代,又是情感教育最不足的一代,難以訴說自身的情感與痛楚,與人之間的對談常用反話描述,面對自己的第三人生,近期有愈來愈多的長者嘗試透過諮商找到方向。

開口成「酸」、嘲諷貶低?小心把關係拉得更遠

「你不是應該要早點起來嗎?」、「這麼晚回家是把家裡當旅館?」、「吃這麼少要當神仙嗎?」、「你不是應該要幫我做點事嗎?」許多人關心晚輩,說的話卻不中聽,用嘲諷、酸、貶低等語氣表達,小心「台式關心」讓關係更難連結,甚至破碎。

教育部於十多年前將情感教育納入大學必修課程中,近年社會對「情感」意識抬頭,從察覺到理解並接納,試著在關係間畫出界線,避免情緒被勒索,保有自我。但過去台灣情感教育幾乎為「零」,諮商心理師靳秀麗說,許多長者「不知道該怎麼好好表達」,於是容易在與子女或孫輩的關係中,感受挫折。

許多剛從職場退休的長者,長期以來沒有與家人特別建立關係,退休後期待含飴弄孫,一開口卻讓晚輩覺得每一句都是不耐煩、討厭、否定,把關係拉得更遠。

「你不是應該要早點起來嗎?」這句話的背後可能是希望孩子作息正常,不要日夜顛倒影響健康;「這麼晚回家是把家裡當旅館嗎?」則擔心孩子晚歸遇到危險。話語的背後可能都藏有關心,但關心如果都用酸言酸語包裝,除非兒孫有著強健的心理素質,否則沒有人能接受。

靳秀麗說,長輩大多不懂得經營關係,也讓關係愈經營愈挫折,兒女關係表面緊密,實際疏離。無論準退休族或已退休族群,若期待擺脫憂鬱,擁有幸福感,情感課程必須要好好重新學習,放下傳統的框架包袱,好好表達自己,才有機會找到幸福感。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親子溝通 親子關係 說話技巧 家庭關係 老年憂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