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透過「對話」找出問題解方,聚焦「正向對話」熬一帖照顧良藥!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已近在眼前,在照顧路上,如何從簡短話語感受支持的力量,陪伴長輩、照顧者和自己,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也許是一帖良藥。
焦點解決短期諮商(SFBT) 是70年代由Steve De Shazer 與Insoo Kim Berg 在美國短期家族治療中心發展而來,是後現代心理治療取向重要的一支,其以人為本的治療方式,應用在醫療場域具有實用性、有效性,而在家庭照顧者的心理照護實務上也頗具效果。
聚焦應對疾病 讚賞賦能
家庭照顧者的照顧過程常受以下因素影響:疾病症狀、病人的生活習慣、家庭關係的多樣性、病人性格特質、照顧者的性格特質等等,家庭照顧者也因此發展出個人對疾病症狀的因應方法、及與被照顧者的互動之道。
舉例來說,許多疾病的發生,很難找出罹病原因,但多數家庭常將力氣放在追究為何生病,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精神之一便是「事出並非有因」,透過對話將目標聚焦在「與病共處的生活品質」、「如何因應症狀」等應對疾病的方法上,對被照顧者與照顧者雙方均有益處。
如:「你會如何處理病人的症狀,同時也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當你做些什麼的時候,會感覺病人的症狀較為緩解」、「如果生活上的安排都是你想要的樣子,那會是什麼樣子」等。
再者,每個疾病與老化的進程隨時都在發生改變,這些變化往往不可逆,也讓照顧者常感到沮喪與疲累,因此凸顯照顧者能力的讚賞很重要,也是焦點解決短期諮商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清楚敘述事實,即使是微小細節都可以是欣賞的要件,如:你如此有效處理被照顧者的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還能準確預防,真是太厲害了!你是如何辦到的!當照顧者的「有能感」被看見、被讚賞,也能促進照護品質。
確認抱怨背後的真正目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與資源去解決問題。疾病剛確診時,病人與家屬會有一段震驚期,接著開始對疾病進行了解、摸索,進入調適期後,相關當事人便是自己問題(疾病)的專家,像是照顧衰老退化父母的孩子,能清楚描述父母有哪些疼痛問題、氣候變化對疼痛的影響情形、藥物的各種副作用等。
因此,當照顧者抱怨照顧困擾時,可以善用對話重新聚焦抱怨背後的真正目標,並幫助發掘照顧歷程中例外經驗的資源、能力與方法,有時候答案本身便呼之欲出。
以便祕問題為例:
A:我媽媽都不吃青菜,才會便秘。(抱怨)
B:你很關心媽媽的身體健康,很希望能協助她解決排便問題,是嗎?(確認目標)
A:對啊!她能順利排便很重要,就不會產生其他問題。
B:我很好奇,你做些什麼,媽媽就會吃綠色青菜,就能順利排便?(找例外)
A:我煮地瓜葉時,而且煮的爛爛的,她就吃。她很喜歡吃爛爛的地瓜葉。(例外)
把不要變想要的正向對話
礙於過去傳統文化的否定慣性,人們常會表示自己不要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卻鮮少說明自己想要什麼,另一種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對話則是從正向意義出發,重新建構問題,以促進目標達成與創造改變。
簡單來說,從表達想要開始,下述即是以正向出發的對話,讓當事人想像目標達成藍圖,當目標更具體可行時,也才容易有改變的動力。
A:我「不要」媽媽送到安養中心照顧。
B:所以對於媽媽的照顧,你想要的是?
A:我「想要」家人能答應讓媽媽在家裡被照顧。
B:如果家人答應讓媽媽在家裡被照顧,你會有什麼不同?
A:我會與家人們一起陪在媽媽身邊,讓媽媽可以感受到我們的關心。
B:你很希望讓媽媽感受到大家的愛,你會如何做,讓家人們一起合作?
A:我要先跟他們溝通,我們可以一起分工合作,讓媽媽不要去安養中心。
B:你「想要」跟家人溝通,並說明照顧分工計畫,達成讓媽媽住在家裡照顧的共識,是嗎?
在照顧的漫漫長路上,不論照顧與被照顧身心所受的壓力無法言喻,而建構目標、例外經驗、讚賞賦能等技巧,都是焦點解決短期諮商非常適合運用在照顧實務上的對話方式,主要在於建立「有能感」與「能動感」的心理價值,不過,學習需要時間與訓練,給自己一些在生活中落實的小目標,先開啟小改變的練習吧!
本文轉載自《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原文為:用對話熬一帖照顧良藥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