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掉進黑暗 瞿欣怡不再畏懼

聯合報 記者/張瀞文

孔子說:四十不惑。但瞿欣怡人生四十之後卻更加困惑,甚至到了憂鬱的程度。不過,她在這段困惑且憂鬱的時光裡,領到了人至中年才有資格獲得的禮物。

罹憂鬱症 醫囑辭職就會好

以「小貓」外號闖蕩江湖的瞿欣怡,曾在媒體任職,當過記者、主編、出版社總編輯,現專職寫作。在不到50年的生命裡,罹患過兩次憂鬱症。

第一次是29歲。她在競爭激烈、轉速飛快的媒體任職,好勝、自我要求高的她,工作時習慣將自己逼到極限,得了憂鬱症,吃了兩年藥。她的醫生說:「妳辭職就會好了。」

移居花蓮 找回安心能量

後來她真的離職,離開匆忙的台北城、競爭的媒體產業,到花蓮壽豐山腳下住了8個月,從秋天到春天,慢慢生活、慢慢好起來。幾年後,瞿欣怡移居花蓮4年。

花蓮的平靜讓瞿欣怡重新感受微風細雨的溫柔,學會自在生活。她會在白花菜盛產時,去田間跟農人買一顆現摘的菜,回家蝦米、蒜末爆香,然後下白花菜、麵線後撒點白胡椒粉;一大碗吃到肚皮翻天的麵線只要20元。花蓮的朋友喜歡跟她說:「小貓,妳做自己就很好了。」

花蓮歲月給她能量、讓她安心——原來20元就可以餵飽自己、做自己就能夠被愛。

憂鬱再襲 求助專業和平相處

但憂鬱症沒有從此從她的生命裡退隱;2019年夏天,憂鬱症又找上47歲的瞿欣怡。

那年她任「小貓流文化」總編輯第4年,即便那時小貓流已經從沒沒無聞的小出版社,成長成出版了18本書,其中不乏暢銷書的出版社,但是成長仍有限。更重要的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她,在需要專注細心的編輯工作裡滿是挫折——她無法重複看一本書、她不安:「一定有什麼地方出錯。」她曾抱著將出版的書稿窩在家裡大哭。

瞿欣怡在評估是否離開出版業,重返喜愛的寫作工作的那段時光,編務一樣困擾她,加上要離開一手創立的小貓流的不捨、重返接案與寫作工作的不安,憂鬱症再度來襲。

第二次憂鬱症,瞿欣怡很快意識到:「這是憂鬱症嗎?」「我需要求助嗎?」她趕緊尋求專業協助。諮商師取笑她:「哎呀,妳這就是中年危機加更年期。」精神科醫師認為她正來到追尋人生終極意義的中年。

這一年來,瞿欣怡努力地讓生活維持穩定軌跡,並靠著運動、佛學、食物,找到和狂飆沉鬱情緒的相處之道,目前已經不需要服藥。

練習共處 焦慮來時就去跑步

瞿欣怡的兩次都起於職涯困境,但面對的姿態卻大不相同。

年少時憂鬱,以為天要塌了,她奔向花蓮的大山大海,在陽光原野中療傷復原;中年時憂鬱,她擁有了直面黑暗的勇氣,然後發現,許多擔心害怕其實沒有那麼可怕,很多事情雖然無法改變,但可以面對。例如她容易焦慮,便練習與之共處,焦慮來時就去跑步,不要坐在電腦前空等回信;例如要挑戰沒做過的事感到緊張時就聽萬芳「Michelle的第一天」,輕輕哼著生命旅程必會面對的成功與挫折、幸福與傷痛,告訴自己,再怎麼難熬,都會過去的。

直面黑暗 學會溫柔承接自己

「恐懼的時候,就說我怕,沒關係的,我們都不是未經世事的孩子了,承擔得起自己的害怕與悲傷,而且,我們也終於學會如何溫柔地承接自己。」瞿欣怡這樣說,說給她身旁也在憂鬱的中年朋友,也說給心底還沒完全長大的女孩聽。

採訪末了,瞿欣怡說起了約莫30歲時到蒙古國採訪,那段旅程天地蒼茫,辛苦到讓她想放棄,但是車已在草原中間,只能硬著頭皮往前,完成任務。年近50,瞿欣怡想起了那個年輕的自己,笑著跟記者說,「以前那麼沒有資源、那麼苦,不也走到現在了;往前走不會更差。」她發現現在的自己已無所畏懼。

瞿欣怡系列專訪

橘世代:精彩人生2.0,展開人生新風景

人生故事 張瀞文 憂鬱症 抗憂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