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慶幸是『那時候』就帶她出去。」自由作家張瓊齡 的媽媽現在80歲,在媽媽大約64歲時,張瓊齡展開長達9年的母女 和解 之旅。「要和解最好趁年輕,選項多。」等到媽媽老、自己也老了,選擇也會變少,「但是也無法太早,人生有很多事情沒有足夠的累積,爆發力也出不來。」
媽媽「投資失敗」的孩子
媽媽是家庭理髮師,13歲學藝自力更生,77歲才退休,和一個好賭成性的丈夫共組家庭,超強自尊與強勢作為,對年少的張瓊齡而言一直是個壓力。在社會底層討生活的媽媽,有街頭求生的本事,但年幼失學、不識字,讓媽媽的生命深層有著難以拔除的自卑感,只要親子間對話不順,就認為是孩子瞧不起她,年輕氣盛的張瓊齡說話也嗆,母女常常一開口就吵架。
辛苦的生活使媽媽成為主流價值的服膺者,希望孩子書讀得好、穩定工作、努力賺錢、嫁個好老公;偏偏張瓊齡所有人生選擇都「很不主流」——大學念哲學系、遠離大都市做社會工作或當國際志工、每次交往的人看起來都不太體面。這個從小最不需要操心、書念得最好的長女,到頭來竟是個「投資失敗」的孩子。
張瓊齡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是媽媽心目中的理想女兒。16歲那年,她以求學為由離開高雄北上,念書、就業、結婚、到世界各地工作,和媽媽保持著微微的距離以避免衝突。
33歲那年,張瓊齡已經累積了十多年的工作歷練與見聞,一年內結婚又喪偶。她思考,她這輩子一直聽從自己內心聲音,堅持做會讓自己快樂的事,但內心還是無法真正的快樂,她知道,一定有看起來並不快樂,但必須面對,人生才會真正快樂的事。
「總不能把每次母女相見的場面都搞得像世界大戰啊!總不能等到媽媽不在了之後才悔恨沒有和媽媽和解啊!」她反省,「我是一個助人工作者,如果我願意為公眾付出,難道就不能為家人多做些什麼嗎?」她的心裡有個聲音說「是時候了」,她已經有足夠的勇氣與力量,去面對16歲時只能逃離的母親了。
帶媽出國 氣焰弱了 吵架少了
要如何開始?張瓊齡想,有沒有哪件事是她願意為母親付出,而且是母親自己很難做到的?
出國旅行!60幾歲的母親還未曾出國旅行,就算在國內也少有旅遊。而她已擔任國際志工多年,每年有固定出國頻率,對於出國旅行也愈來愈能掌握。另一個盤算是,媽媽一向強悍,但是到了國外置身陌生環境,讓她稍微「虛弱」,氣焰不那麼盛,也就不容易吵架了。
母女倆從未一起旅遊,張瓊齡很務實的「循序漸進」規畫和解之旅,事後回想,她將帶媽媽旅行的那9年的時間分成6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國拜訪親戚。先促成「母女在一起」的事實,目標是「不吵架就成功」。她帶媽媽去日本大阪探親,請小弟隨行,讓親戚做接待,她只把媽媽帶去又帶回。當母女都有「出去玩也不會吵架」的美好經驗後,往後的旅行中,「吵架」就不是需要刻意排除的課題了。
第二階段:跟團旅行。降低母女倆對行程喜好的不同而生摩擦的可能,把責任交給旅行社。她們去峇里島、韓國,媽媽總是玩得比她還瘋。
第三階段:半自助旅行,簡化規畫行程的壓力。張瓊齡這個階段則是帶著媽媽去澎湖和金門,鼓起勇氣面對「母女面對面」的情境。
第四階段:自助旅行。張瓊齡趁著參加公益旅行回程經過香港時,讓家人將媽媽送至機場,媽媽自行搭機前往。
第五階段:定點深度旅遊。帶媽媽到泰國曼谷借住友人的空房,不當觀光客而是真正「過生活」,打掃、散步、到公園交朋友……,並讓媽媽獨自返台。
第六階段:公益旅行。帶媽媽體驗她從事的公益旅行,一起去花蓮的小學服務,媽媽拿出理髮師專業幫當地的孩子義剪。
母親找回自信 自己卻感失落
這些旅程,張瓊齡除了透過旅行來破解親子關係 僵局外,還有一個「隱性目標」:增進媽媽自信,透過每次旅行,帶給媽媽小小的突破與進步。
直到某一天,媽媽打電話給張瓊齡,說要和好友到北海道旅行,聽到媽媽生平第一次動念要去旅行,張瓊齡先是為媽媽的信心感到開心:「媽媽終於要為自己而活了!」但不久後又覺失落:「媽媽怎麼沒提到要我陪她去呢?」原來空巢期的失落感不只是父母才會有呢。
更多新自主世代延伸閱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