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和我的正妺,一起在餐廳吃飯,一個很漂亮的女生,在我們的眼前走入餐廳,恰好她選了靠近落地窗旁的桌位,外界強烈陽光普照,折射下,正妹說:「這位年輕女生,這麼那麼有錢來這高檔餐廳?」我搖頭不同意,這個女生,不是年輕人。
我的正妹 : 你怎麼看出來呢?她的臉沒有什麼皺紋、她的下巴也無下垂....
我搖頭了,我説她的雙手的運動和手背上皮膚表面,呈現出她是老化 的秘密跡象。
剛剛她進了不久,欲推開椅子,去上廁所,只是這樣動作,她的雙手已經露出老化現象 :
我發現,她嚐試是抓著桌子邊緣,她的雙手是鬆跨無力,於是她開始用雙腳力推開椅子,在她起身站立時,她是用雙手垂直在椅子邊緣才站起來的,這些動作,年輕人,不當會如此的。
而且...而且...她拿起杯子時,她的咖啡杯因為她的右手顫抖,而稍微晃了幾下...
當她從廁所回來,剛好陽光照著她的雙手,她的手背皮膚,又直接露出老化證據:老年班點、瘀血紫班...這些鐵証,代表她不年輕了,她是靠醫美保養 ,把自己臉,整體看起來很年輕,但是她的雙手,在我眼前洩露了老化痕跡⋯⋯
我回家,趕緊把看到雙手露出的秘密,記錄下來⋯⋯
顫抖
我們人在任何年齡,手都可能出於多種原因造成的搖動。而50歲以後更常見。某些藥物(例如「情緒穩定劑」和「治療癲癇」或「偏頭痛的藥物」)也會引起或加劇這種手搖晃的情況。
你的身體健康如果出了嚴重狀況,長期未解除,也是會一直出現顫抖。例如長期下來的「焦慮或壓力」,「低血糖」,「疲倦」或「咖啡因過多」也可以引起顫抖現象。
你可以如此處理:
當您嘗試使用手的時候,你的手才開始發生「主動」顫抖。這樣「主動」顫抖的雙手,可能會打擾您,但這樣的活動性抖顫,通常也是無害的。也許改變一些飲食和生活方式會有所幫助-例如,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也可以跟醫生討論,看可不可以,調整易引起手顫抖的藥物。
但是,當您的手靜止狀態時,就發生「被動」顫抖。這樣的被動式的顫抖,有時候,可能是一個嚴重問題的徵兆,包括「腫瘤」或「腦部疾病」或「帕金森氏症」。如果您患有此類顫抖,請記得立即去看醫生排除任何潛在的疾病。
抓力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雙手,自然會失去一點點的抓力,尤其是65歲以上,如果你的工作剛好需要抓拿很多工具時刻,這樣情況會使日常工作,變得更加困難抓好東西。
很多老化原因,都可以使抓力流逝變弱,例如「骨鬆」,「關節炎」或「肌少症」等。如果是突然發生抓力消失了,那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徵兆,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高血壓」引起的,不可不慎。
你可以如此處理:
找醫師測試您手中的力量,並找複健師,幫助您恢復或保持抓的力量。您也可以在家中進行許多練習,例如您可用力擠壓網球之類的東西,3至5秒鐘,然後短暫休息-每隻手做10次。從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開始,具體取決於您的手抓住的主觀的感覺。
班點
隨著我們皮膚的衰老和皺紋的出現,我們年紀愈大,保持水分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導致了皮膚易乾燥,發癢。隨著年齡的增長,靜脈紋路,也會變得越來越明顯,因為年紀大了會失去軟組織。
我們都會輕易看到了「老人斑點」,這些班點出現,是因為我們的雙手,已經被陽光下曝曬了很多年,留下的痕跡。
你可以如此處理:
可以使用 > 30 SPF 的防曬霜,保護雙手手免受陽光一直強烈的曝曬。在做園藝或清潔工作時,戴上有棉線的手套
慎選肥皂或清潔劑:有些肥皂或清潔液,會洗掉了雙手的天然油脂,請慎選溫和肥皂或清潔劑。
也有人認為保濕劑和富含多種維生素,抗氧化劑和omega-3脂肪酸健康飲食,也可以幫助保持皮膚和指甲健康。
瘀青
這些瘀青通常是在您的手背或手臂的背面,我們醫生稱之為“紫班”。老人家只要輕撞,就可能會導致瘀青情況。如果有服用「阿司匹林」或「抗凝血」之類的藥物,會更容易瘀青出現。
你可以如此處理:
從事一些粗重工作,請戴上手套,保護好您的雙手:也有特殊厚度的袖子,可以幫助減緩你的碰撞,也可建議使用防止皮膚淤青的乳霜或乳液。如果您服用抗凝血藥物,並認為是造成瘀傷的主要原因,和醫生討論,是否可以更改藥物或用量呢!
關節炎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們幾乎都會有「關節疼痛或腫脹」,以及一些關節的運動障礙。這些發生,都是在脊椎或四肢關節為主。有時候,容易引起「骨折」。
你可以如此處理:
找醫生診斷,而不是用自己的感覺下診斷自己是關節炎。如果關節炎,影響你的日常生活,醫生會使消炎藥或給您注射局部類固醇激素,以減輕疼痛和腫脹,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在某些情況下,為了保護關節並防止關節過度使用,也會使用夾板,但是,佩戴時間過長,會導致肌肉流失,得和醫生討論才適合。
注意你的雙手吧
一般人,以為老化表現在臉上,於是花了很多錢在做臉醫美,其實妳的雙手,尤其妳的手背,也會是老化的跡象⋯⋯
生活上,許多得自己動手做事情:例如系鞋帶,打開罐子,開車和使用手機,僅舉幾例而已,隨著我們的年齡增長,雙手靈活性,也越來越差。
「一些手部 老化,也可能是某些健康有狀況的出現。」
本文轉載自《黃 軒 醫師》
更多精選閱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