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是人體三大熱量來源之一,它除了扮演提供能量、增長肌肉和修補組織的角色之外,更是提昇免疫系統的一大要角,因為人體在製造「抗體」時,必須要有蛋白質當作原料,若是它的量不足或質不好的話,對抗細菌、病毒的「抗體」也就會跟著削弱,而在嚴峻的Covid-19疫情下,更該檢視自己家中的孩子真的有「吃夠、吃對蛋白質食物嗎?」癌症關懷基金會統計2020年北、中、南學童近2萬1仟份的有效問卷,發現「學童蛋白質攝取量呈兩極化,蛋白質來源的品質也不優。」
孩子要有好的抵抗力,首先要吃對量!
2013-201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學童在豆魚蛋肉類皆符合建議量標準,平均男生6.6份,女生5.9份,而國人於乳品類此蛋白質豐富食物的攝取偏低,因此目前國人平均蛋白質攝取量並無過高之虞」。但是本會在今年為北中南的學童蛋白質攝取狀況,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調查分析,研究結果卻發現「學童在豆魚蛋肉類的攝取量竟只有2成左右是剛好在建議量以內的,其餘近8成不是超量,就是過少,呈現男生多,女生少的情形,尤其三年級的男生過量的比例更高達2成6,而六年級的女生卻是每4位就有一位攝取過少。」
不僅量重要,來源也很重要!
營養師進一步分析問卷,發現「無論那個地區或是那個年級的學童,他們的蛋白質來源有9成都是來自於含有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性蛋白質,如:紅肉(豬牛羊)、白肉(雞鴨鵝)、蛋類,而且多集中在晚餐」。更有趣的發現是,最常吃的蛋白質種類居然與國健署的建議順序「豆->魚->蛋->肉」恰恰相反,僅11%的學童會食用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來源的豆製品,位居第四名,即便如此,每次吃的量也有近4成吃不到0.5份,且隨著年級愈高愈不愛豆製品,愈愛紅肉。而容易造成罹癌的加工肉品呢?我們在此次的研究裡進一步的深入分析,發現學童攝取量也有近2成,且集中在早餐,而加工品吃的愈多的學童,我們也發現他們的排便會愈不順,感冒的頻率也會比較高。
量不對,質不優,那會不會是知識面不足呢?
癌症關懷基金會藉由生動有趣的「愷兒小王子的麥普雷特大冒險」食育動漫投入校園食育計畫已有7年的時間,未來將要發展「蛋白質」這塊的動畫,讓正在成長發育期的學童能夠獲得全面營養訊息,故本次調查不僅著重在「量」與「質」,還針對學童知識面做了調查。我們發現「近9成學童都能清楚的知道蛋白質能夠幫忙肌肉增長,但是卻只有1%的學童能夠完全分辨出植物性蛋白質就只有「黃豆、黑豆、毛豆」,尤以素食學童的認知更不足。」顯示出學童在「蛋白質」的飲食教育還有最後一哩路要走,因此本會也呼籲學童及家長們在規劃每餐料理時,能夠記住『餐餐2份蛋白質、蛋肉食物雖好吃、魚類海鮮也不錯、豆類製品會更好、加工肉品no no no。』這個口訣,幫助孩子一起吃出免疫力。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