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過三萬名台灣50歲以上民眾參與的全台長者需求大調查中,吃得營養健康名列第二大困擾(30.8 %),僅次於生活自理(34.6%)。中高齡族群有6%認為眾多生活麻煩中,「年紀大反應變慢,在廚房煮飯變得比較危險」是最主要痛點之一,主責料理的女性族群,與年事已高仍在下廚 的長者群特別明顯。調查數據也顯示,50~64歲受訪民眾已有部分人群開始在意烹飪 風險。
換個角度,從熟齡對未來的焦慮與渴望看需求的變化。龍吟研論曾針對兩岸319位熟齡先驅消費者進行深度訪談,請受訪者試想未來15年後,年紀漸長的生活需要哪些科技輔助?總計蒐集到超過1000個老後生活的科技概念,四成台灣受訪者談及「廚房烹調協助」,是需求最高的類目(表一),大陸也有34%的受訪者提及。顯見,友善長者的烹調智慧化設備尚未被高度重視和實現,卻是兩岸熟齡消費者已在思索的老後困擾。
安心、安全的料理環境
考量飲食安全與健康所需,多數先驅者在退休後,希望儘量自己烹煮餐食,一方面可精選食材來源,一方面可採少油清淡的烹調方式。做飯是生活自主的表徵之一,食材管理、備料程序與清潔善後最好都能自動化,唯獨「煮」這個動作想要盡量自己來。
烹飪是在短時間內進行一連串講究先後次序的精細動作,洗、切、醃、炒、燉、燙等歷經多道程序,過程中更需要快速的思考和靈敏的身體反應。熟齡先驅者在周遭老長輩的日常經歷中認清,這些動作會因為生理的日漸老化,如:手腳不靈活、拿不動東西、反應遲緩、記憶力變差,一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意外。一個考慮各方生理弱化條件而設計的多功能廚房,是他們共同的夢想。
縮時、順暢的烹調設計
當煮飯成為只是一個每日必做的家事、待在悶熱廚房找不到樂趣、家人習以為常,忘對掌廚者表達感謝,在在助長了熟齡者對重複性事務的心理厭煩感。再加上年紀增長,下廚煮飯不但花時間,彎腰洗切、爬高蹲低取物,難免腰酸背痛,縮短時間的烹煮協助成為重要的需求缺口。
自動備料與料理設備的遠端設定、預約烹調、多工同步、生理辨識控制,都在熟齡消費者的欲望清單中。然而,舒適、效率兼具的動線設計,減少不必要的移動與多工並進的手眼流暢,才是他們待在廚房環境中最關心的縮時設計核心。54歲、家住台中的陳大姐目前一半外食、一半自煮,「退休之後,在家用餐時間更多,待廚房時間會很長,一個很舒服的環境,減輕重力或提升做菜輕鬆度的器具都很重要。」此外,單身獨居長者需要一人化的合宜材料包與烹飪設備,但年輕單身族適用的食材組合與小家電,不完全適合。
一起慢慢變老的廚房
有些熟齡先驅者想得更遠一點,56歲、預計60歲退休後進行居家翻修的黃大姊說:「現在廚房比較亂一點,我會一直煮到不能煮為止,別人煮給我吃是造成人家的麻煩。」63歲、女兒在海外工作的單親張媽媽提到,「即使坐在輪椅上,只要碰一下就能打開的水龍頭,即便到老,至少我還有能力為自己煮一餐飯。」烹飪,是長者表現自主能力的關鍵活動,一步到位的全自動化並非長者所願,反倒是順應生理衰弱的階段性變化,改造成漸進式的智慧烹調環境,陪著他們一起變老的終身自煮廚房,才是長者所需。
台灣熟齡族全程參與現代化的演進,適應一波波科技引發的生活變革,也擁有國際化的消費經驗。在辛苦打拚數十年後,這群消費者樂意付費換取對自己有功用、滿足心理感受、打造終身自主生活的創新商品與服務,烹飪環境改造是一個智慧居家的機會接口。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