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奶奶左大腿骨折,洗澡及如廁難自理,原先憂心出院返家後如何生活,沒想到透過職能治療師在住院期間,就開始訓練輔具操作及日常生活功能練習,無縫銜接到返家後,急性後期照護 「PAC居家模式復健 」,林奶奶回家後重新自主生活。
健保署急性後期照護(PAC)提供住院模式、居家模式以及日間照顧模式服務,主要是幫助病患盡快復健,從住院期起密集鍛鍊,以順利返家恢復原來的生活,減少依賴和家屬負擔。根據統計,去年收案人次以腦中風最多,其次為脆弱性骨折,照護模式以住院模式最大宗約佔90%、居家模式約佔9%、日間照護約佔1%。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指出,腦中風、創傷性腦外傷、脆弱骨折、衰弱高齡、燒燙傷以及心臟衰竭等疾病類型都適用。當病情穩定後,PAC住院和居家模式可直接轉換,由原醫院的治療師團隊到出院後的病患家裡,繼續提供高強度、密集的復健訓練,幫助病患邊回家適應、邊復健,是最有利病患和家屬的訓練模式。然而,多數民眾對PAC居家模式不了解,多半沒有善用,醫院推動也力有未逮。
編輯推薦》住院請看護「5醫院」免費!2025「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申請方式、價格 懶人包一次看:https://reurl.cc/NYqle9
聖功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衛廣遠表示,PAC可在住院和居家模式轉換,跟長照復能比起來,居家PAC更適合剛出院返家的人,一周有6次密集介入,且每次自付額只要幾十元,低於計程車起跳費。
他分享,鄭先生平常都自己被料理,但腦中風後不再拿起鍋碗瓢盆烹飪,後來透過帶領他從備料、洗菜、切菜循序漸進,到後來可以操作鍋鏟自行料理出簡單但美味的菜色,也讓鄭先生重新找回自信心與自我價值。
衛福部預計明年提出「長照3.0 」,其中醫療和照護整合的「醫照整合」服務更是重點。吳菁宜說,急性後期照護居家模式讓民眾面對失能狀態困境時多的選擇,並不是一定要繼續住院才能完全復原,可透過職能治療師協助民眾建立不需要依賴他人的生活方式,並以全人觀點的介入模式為個案設計最適合的治療計畫。
吳菁宜盼政府積極檢討PAC制度、打造居家、社區、機構、醫療及社福一體式服務模式時,能透過職能治療師幫助民眾,減少往返醫療所的時間與不便。
【橘世代課程平台】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過好生命第二階段,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
立即了解》請點我
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再即享折扣金50元!
領取折扣》請點我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