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感到恐慌壓力大、嫌自己沒用…維護老年心理健康先做5件事
自古以來,「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都是人類對抗死亡的恐懼所衍生的期盼。現代科技也讓平均歲數越來越高了,針對長者生理病痛的處置也更加進步,但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有受到等同的照應嗎?双悅診所身心科的林宏醫師受訪時,以他見過的案例為我們說明:
王太太,68歲,退休國中老師。與王先生結縭快 45 年。她的三位孩子都已成年,皆搬出老家,去外地工作,王太太與王先生開始進入「空巢期」,也就是為子女因為自己的生命規劃全部離家,只剩雙親單獨居住。原本王太太會去參加社區的土風舞社,並跟著宗教團體當義工。
反而王先生總是窩在家裡,整天看報紙、看電視。王太太近期與王先生容易發生口角,也有心悸的症狀。她的睡眠品質越來越差,深夜還會感到恐慌襲上心頭,讓她呼吸不到空氣,白天也總覺得非常的倦怠。
王太太去看了心臟科,只是血壓稍高,還有一點點心律不整,醫生說吃藥控制就好。但是王太太肩頸痠痛、心煩氣躁的感覺並沒有消失。由於胃口變差,王太太去看了腸胃肝膽科,但醫師說找不出問題。王太太因為頭暈,又去看了神經內科,還做了核磁共振,也沒什麼太大的發現。最後還是由神經內科的醫師發現她有明顯焦慮的情緒,轉介到了身心科後,經過心理諮商,並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後,她的情況才慢慢改善。
林醫師提醒道,老人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於老人心理健康的層面很廣,無論是生理、心理、社會等等因素加總起來都會有所影響,是個複雜的議題。無論是銀髮族本身,還是長輩身旁的親友,當精神疾病的相關症狀出現時,可能比較不那麼敏感,就像上述案例王太太一樣,到各科檢查繞了一大圈以為是生理上出了狀況,最後才發現自己其實需要到身心科做綜合的評估。
為了自己與家人、好友的身心上的福祉,我們都應該對於老年人的情緒上的起伏有更高的警覺。再更深入的探討之前,得先明白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的定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的定義,心理健康並非只是「沒有罹患精神疾病」,而是一個概念 :「在健康的狀態之下,每個人都可以運用自身的能力,應對日常生活的壓力。還能展現高度的工作成效,並對社會有所貢獻。」
對於長輩來說,除了要鞏固心理健康,還需要面對老化 對自己的影響。(延伸閱讀:健康老化)
老化如何影響老人心理健康
老化是自然現象,而身心會交互影響,對長輩造成的衝擊可分位以下三類:
.因為老化所以體能衰退,造成挫敗。
.因為老化所以免疫力降低,造成對死亡的擔憂。
.因為老化所以感官系統衰退,造成對周遭事物的不信任。
老人心理上的挑戰
銀髮族發現自己的衰老與不斷變動的外在世界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而會引發強烈的負面情緒:
.失落感(A Sense of Loss):退休後,失去社會地位,無法認同自己。
.無用感 (A Sense of Useless):覺得自己沒辦法貢獻社會。
.自卑感 (A Sense of Self Pity):覺得衰老後會被嫌棄,也容易憤怒。
.疏離感(A Sense of Alienation):對於住在安養院的長輩來說,由於家人無法親自照顧,自覺與親友、社會隔絕。
.懷疑感(Suspicion):身體機能退化,感官不夠敏銳,開始懷疑東,懷疑西。
.悲傷(Grief):由於親友離世感到痛苦與孤獨。
.恐懼感(A Feeling of Fear):面對老、死、病、痛無法掌控,因而產生畏懼。
.無助感(A Feeling of Helplessness):由於衰老而無法心想事成。
.依賴感(A Feeling of Dependency):事事求助於子女,感覺無法自主。
.矛盾感(A Feeling of Ambivalence):需仰賴家人照顧,又不服老,內心很衝突。
.罪惡感(Self – blame):悔恨過往所做的決定而自責。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疾病
失智 症
失智症(Dementia)舊名老年癡呆,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個症候群,主要是後天的智力退化。臨床症狀是以記憶力的退化為主,再加上認知功能缺損。例如:計算能力、空間感、語言邏輯等等的惡化。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人格變化、情緒障礙、行為異常,甚至幻覺或妄想等精神疾病上的症狀。
引起失智症的成因複雜,一般來說,以大腦的病為主。研究顯示,12% 的失智是可逆的。所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即使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能夠完全恢復大腦的功能。但是對於失智症合併的情緒的症狀,可由身心科的醫師給予藥物後有所改善。
老年憂鬱 症
老年憂鬱症(Depression)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常見。其症狀包括:
.對身體的抱怨增加
.慮病的想法增加
.情緒的煩躁不安增加
.懷抱與死亡相關的意念增加
可以說老年憂鬱症的表現不甚明顯,而老年憂鬱症的病人也經常患有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憂鬱症並非是正常老化的進程,也就是說,年紀大了不該心情變差、個性古怪。老年憂鬱症是可治癒的,我們應積極地應對,讓長輩恢復應有的活力。(延伸閱讀:憂鬱老人自殺率高!了解銀髮族輕生原因)
焦慮症
焦慮症(Anxiety)及其相關疾患包含:
.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恐懼症(Phobia)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焦慮症的症狀不少,可以用自律神經失調概括成三種:
.行為上:坐如針氈、肌肉緊繃等等。
.情緒上:恐懼、憂慮、易怒、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
.生理上:心跳加速、胸悶、口乾舌燥、頭昏、盜汗、頻尿等等。
雖然焦慮不一定有特定的「導火線」,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家會遇到前幾段所強調心理上的挑戰,相對而言不安與焦慮感也會跟著上升。如果我明白這些精神上的病徵都是從中年到老年的「轉型期」非常有可能出現的狀況,那麼我們也能夠為老年人創造更富有支持系統的環境來治療。
物質濫用
物質濫用(Substance abuse)其實是舊名,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簡稱 DSM5),把這樣的情況改稱為 Substance use disorder,中譯為「物質使用障礙症」或是「物質使用疾患」。
物質使用障礙症不僅僅是成癮,只要是藥物使用方式錯誤,導致中毒、用藥的效果變差、產生依賴等等狀況。舉例來說,原本醫師只開一種安眠藥,但是長輩又去其他診所看病,拿了其他三、四種安眠藥一起吃才能入睡。或是長輩把安眠藥當糖果,晚上睡前吃,但是中午小憩也吃。這些不依照處方且自行增量的行為,就是物質使用失調。
一般人對此的認知為菸、酒、毒品。但是台灣的健保制度讓大家很輕易能取得各式各樣的藥物,而容易受到慢性病、失眠等等症狀困擾的長輩更有可能是「藥罐子」,也更可能對藥物上癮。其實台灣的老人物質濫用的情況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嚴重,若醫療人員或家屬對此的警覺性不高,家中長輩又隱匿自己的惡習,非常容易低估其危險性而延誤醫治,造成憾事。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維持生理上的健康。
.樂於接受高齡,服老不服輸。
.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
.培養興趣愛好,豐富生活。
.持續建立與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難免有一死,不過應該先說,人難免有一老。面對死亡之前,應該好好看待老化對我們全面性的影響。千萬別只顧著保養身體上,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長輩心情不好,若是沒有經過適當的排遣、陪伴、傾聽,甚至是治療。很容易讓老人家因此「走偏」,往不可挽回的悲劇邁進斷!
近年來,「逆齡 」蔚為風潮,大家只顧著不要看起來有老態,以及病痛的消除。其實以銀髮族的姿態活得有意義、活得開心,也非常值得我們努力!
本文轉載自《Hello 醫師》,原文為:長輩經常恐慌、倦怠且睡眠品質越來越差嗎? 帶你了解老人的心理健康!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