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藝術創辦人暨執行長康思云多年來透過藝術創作陪伴長輩,她觀察,長輩的孤單感分為兩個族群—戰後嬰兒潮世代,六、七十歲的長輩雖然常有抱怨,但也有想要改變現狀的意願,她會適時鼓勵長輩有意識地探索自己、尋求改變;但八、九十歲的長輩,多數已經習慣自己的孤獨狀態,要期待其自我覺醒比較困難。
面對孤獨感 ,家中長輩無論是還會抱怨,或是已經認命,親近的家人都可以做些事陪伴,以下是康思云的建議:
一、對他們好奇,會讓老人家覺得被愛
邀請長輩聊兒時古老時光:「你們小時候有零食吃嗎?都吃什麼?」「一塊錢可以買什麼?」「我們現在枕頭放羽毛,以前的枕頭裡面是放什麼?」對他們的好奇,會讓老人家覺得被愛,也有機會產生有不同的對話。
二、對長輩重複的話,多問一句
長輩可能會重複說一些事情,家人多數的反應是不耐煩,康思云鼓勵大家勇敢談得更深,探問:「後來呢?」或是多問:「所以你的感覺是怎麼樣?」或許能夠有機會發現他真實的需要。
三、善用科技,增加互動品質
在網路無弗屆的世代,有許多工具可使用,康思云有朋友家人分住在不同地方,但是全家約好每周某個固定時間上線視訊,互道這周的生活近況;獨居的父母也很開心。
她提醒,父母與孩子分離是必然,在養大孩子的過程中,就是在教他們獨立,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當他擁有自己的人生,很有可能不會在身邊。康思云感受到,長輩的孤單感並不在孩子的距離遠近,而在關係的好壞;只要有心,即便住在國外也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不好,就算同住也仿若陌生人。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則建議,「只要人出現就有用」。她舉例,曾經有個心理治療改善老年憂鬱 的研究,對照組的老人家即便沒有接受心理治療,也因為研究需要定期出門,與人有互動,研究結束後,憂鬱情況竟得到改善。
當有中年子女來詢問,如何照料憂鬱及孤單長輩時,她就建議排好班表,每天都有人回去、常常有人打電話給長輩。蔡佳芬提醒,孤獨感攸關個人生命議題,陪伴者要清楚,再怎麼盡力都只能扮演「好的外在環境」,內在能不能改變,要靠當事人自己。
│更多精選推薦↓↓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