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上了年紀,雙腳愈來愈不聽使喚,有的膝關節退化 不自知,直到變形疼痛、周圍肌肉萎縮才願求醫,部分患者發現需換人工膝關節 ,又害怕手術風險選擇忍痛,銀髮生涯成噩夢。醫師表示,不盡然每位患者都須置換人工膝關節,及早找醫師專業評估,可找出適當治療方式,改善不適。
衛福部2019年健保門、急診人數統計,全台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另依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僅約3萬人須置換全膝關節。
「有人做一輩子粗工,膝關節都沒事,坐辦公室的人有的一退休就須換膝關節」,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王應鈞指出,膝關節退化族群呈三角型,多數靠吃藥和復健等保守治療即可緩解,少部分需動手術。但很多患者病識感不足,以為年紀大,膝蓋不舒服是常態,痠痛忍忍就過,但愈走愈痛,走兩步就需休息,上、下樓梯,蹲完後站起來也不舒服,甚至嚴重到影響行動,多數人拖到不行才願就醫。
他說,膝關節退化多數發生在5、60歲,女多於男,退化原因與外傷、遺傳及生活習慣有關,體重過重也會增加膝蓋負荷。不過,膝蓋不適也不全然是退化引起,肌肉無力也會痠痛,少部分人則因為脊椎出問題導致膝蓋痛,因此,出現問題時最好早點求助,找出病因,如果膝蓋結構沒出問題,強化肌力訓練也許就能改善,不必動刀。
治療膝關節退化,有的會在關節處注射玻尿酸,近期則有PRP再生醫學療法,抽自體的血液分離出血小板因子再打回體內。隨科技進步,目前人工膝關節在材質及設計上都很精進,像膝關節間的塑膠墊片愈做愈耐磨,甚至加入維他命E抗氧化,讓人工關節能更趨近人體的原始關節。
「病人治療後只要感覺膝蓋夠用,不會疼痛,不見得非置換人工膝關節不可」,王應鈞認為,找到專業醫師評估適合的療程較重要。若一定要換人工膝關節,建議先開一腳就好,兩腳同時換,失血量增加一倍,不利恢復。
「預防還是勝於治療,運動、減重及避免外傷是三大法門」,王應鈞說,有些人膝關節退化早期就注意減重,減少膝蓋負擔,即與疾病和平共處,此外運動可強化膝蓋周肌肉,改善症狀,較適宜的運動是游泳及騎腳踏車。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