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這件事,要面對它、承認它、破解它!要做哪些準備?該如何應對?人生七十的黃老師以幽默的口吻說故事,提出她對於「老」的獨特見解與作法。
幾年前我就開始召集我那三個已經成家立業、並分別居住在三個不同國度的兒女和媳婦、女婿們,共同商討並慎重地告訴他們,最好趁死神辦尾牙摸彩還沒有抽到我之前,我想要開始實施家庭年度聚會的計畫。
利用一年一度十天的聚會和聯誼,把咱們過去在顛沛流離的單親歲月中,所流失的親情和幸福感,全部再一年一年地把它補追回來。
我活著的時候能辦幾次算幾次,我走了以後,希望他們也能繼續辦下去。
年度家聚凝聚感情
我們已經連辦了四年,全家人的關係更緊密、感情更親密,彼此也更了解。
我不是刻意掃興,而是認為應該打破跟子女談論死亡的禁忌。
因此,我每一年總是會利用聚會的這一段期間,陸續傳遞出我對死亡的看法。譬如臨終時,我不希望因為他們對我的不捨,卻讓我變成得經常進出醫院加護病房、且一絲不掛地扮演著被強制依賴著插管和機器的活死人。我最好能夠在熟悉的家中辭世...
而且我也告訴他們,自己已經在臺灣簽了放棄急救以及器官捐贈的意願書,而且我也會在遺囑中交代清楚。因為孩子們孝順,都希望我能夠活得久一點,所以一開始特別忌諱且排斥這些話題,並希望我不要老是談這些攸關死亡的議題。
可是幾次下來,我發現我們之間已經漸漸有了些正面的認知與共識,而在心理上也開始正視他們的母親已經老了,而且離死亡會愈來愈近的事實。
因為死亡代表着永別,他們當然不希望也不願意,因為我是他們兄妹在世界上最大的精神支柱。若他們心理上毫無預警,或還沒有準備的前提下,有一天我突然永遠離開他們,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災難。就因為我不希望如此,才用心良苦地提前開始這堂如何面對摯親死亡的課程。
面對死亡問題不逃避
而且如果人生過了七十歲,還選擇逃避,緘口不言死亡問題,也未免太自私、太懦弱、太不負責任了。既然死亡是人生必經之途,也是躲不過的命運,所以我也會跟子女們分享,一些友人在面對死亡的態度。
我認識一位美容化妝師圓圓,每次基金會有重大的活動,必須粉墨登場時,我總是會找她幫忙。包括拍攝全家沙龍照也由她一手包辦,孩子們都認識、也很喜歡她。
從她在TVBS當專業化妝師時,因為我常去上節目,就和她結為忘年之交。沒有想到這麼敬業、乖巧又長得漂亮的女孩,竟然四十出頭就得到了卵巢癌。
但她還是很樂觀地出來工作。每次我都會在她的化妝箱裡,偷偷地塞個紅包,給她加油打氣,鼓勵她絕對不要對生命放棄。
後來她的病情轉為嚴重,不能再出來工作,我還是會用手機鼓勵她。直到有一天我人在國外出差,我們辦公室的人打電話告訴我,圓圓她走了。有位男士受她之託,特別交代等她的後事全部辦理妥善,一定要記得來跟我道謝,感激我這二十多年來對她的關照。
我記得她生前的一次聊天,我開玩笑地告訴她說,我將來要樹葬,她表示她想海葬,我說大海太冷了,妳既是化妝師、又長得像花般的漂亮,應該要選擇花葬。
結果她真的埋葬在陽明山的花叢裡,永眠在芬芳中。對於達觀的人而言,死亡不過就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帶著微笑去休長假和睡長覺,而且再也沒有人世間的任何痛苦和煩惱。
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人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跌跌撞撞和傷痕累累中,爬起來再破牆而出。因為沒有人能解開「前世」的因果,也沒有人知道真的有「來世」,所以我們要用開放的態度來善待「現世」的每一天。如果能做到今日生乃幸福,而今日死則圓滿矣,也許正是死亡對生命的意義所在。
人生既然沒有不散的宴席,那麼死亡對於我們更是無足輕重了。因為當我們存在的時候,死亡還沒有來;但等到死亡時,我們已經不存在了。
出生到死亡也許需要很長的一段距離。生是一種動態的持續,而死卻是永遠的。因此我們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天,而且要好好的活,因為我們會死亡很久很久...。
就如英國臨終關懷醫生凱瑟琳.曼尼斯(Kathryn Mannix)所說:「正常的死亡過程是非常平和。」我們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為此做準備,我們應該為此感到安慰。我想我是一個有福氣的人,因為我有勇氣跟我的子女討論死亡,並隨時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
本文摘自《黃越綏的高齡快樂學:「老」就是這麼一回事!》,台灣商務 2020/10/05 出版
|精選延伸閱讀↘↘↘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