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愛的不定一是媽」 母親節的另個過法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裡,有個穩定安全的依附對象非常重要,攸關這個人的如何發展自我概念,以及日後人際及親密關係等;多數孩子的依附對象是父母親,尤其是母親。
對多數人來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核心,但是成長過程的依附對象不只一個,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爺爺、奶奶或保母,這也會是他們的依附對象。
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母親這個角色,但是只要有人替補了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有個人是全心全意愛我的,他在乎、看重我,願意支持我、保護我,我是安全的、被愛的。」即便沒有母親,孩子也能健康成長。
但是「完整家庭」與「慈愛父母」的形象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太過「理所當然」,所以在「非典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會不斷被提醒自己「不一樣」,常常自我懷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沒有媽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若主要照顧者給的愛很厚實,他可能在青少年經歷一段迷惘後,慢慢做人生整理;但若無,可能會迷失,有濫交、自我傷害、追求浮誇稱讚等行為。
反之,有些家庭的母親情緒控管有問題、甚至有家暴行為,孩子感受不到愛與安全,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反而有問題。
所以,母親節 可能會給某些人複雜的情緒:「我有媽媽,她也是我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但我不想感謝她」。
在生命裡,愈是親近或者是連結愈深的對象,可能給你帶來的傷害就愈大,有些的確是不適任,但其實也有很多母親是力有未逮。
再完美的父母都可能會對孩子帶來某些程度的傷害,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處理所有事,父母也只能盡量求取平衡。
慢慢長大,我們會看懂:「媽媽雖然不完美,卻很努力了。」會知道要如何感謝。甚至也會漸漸明白:「我知道媽媽很辛苦,我可以照顧她,但我無法很愛她。」把自己的情感和責任分開。
母親節不僅是個感恩的季節,也是個人生整理、關係重整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