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給孩子愛的不定一是媽」 母親節的另個過法

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不一定是母親,爺爺、奶奶或保母可能也是他們的依附對象。記者陳立凱/攝影
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不一定是母親,爺爺、奶奶或保母可能也是他們的依附對象。記者陳立凱/攝影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裡,有個穩定安全的依附對象非常重要,攸關這個人的如何發展自我概念,以及日後人際及親密關係等;多數孩子的依附對象是父母親,尤其是母親。

對多數人來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核心,但是成長過程的依附對象不只一個,有些孩子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爺爺、奶奶或保母,這也會是他們的依附對象。

並非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母親這個角色,但是只要有人替補了照顧者的角色,讓孩子知道:「有個人是全心全意愛我的,他在乎、看重我,願意支持我、保護我,我是安全的、被愛的。」即便沒有母親,孩子也能健康成長。

但是「完整家庭」與「慈愛父母」的形象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太過「理所當然」,所以在「非典型」家庭內成長的孩子,會不斷被提醒自己「不一樣」,常常自我懷疑:「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沒有媽媽?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若主要照顧者給的愛很厚實,他可能在青少年經歷一段迷惘後,慢慢做人生整理;但若無,可能會迷失,有濫交、自我傷害、追求浮誇稱讚等行為。

反之,有些家庭的母親情緒控管有問題、甚至有家暴行為,孩子感受不到愛與安全,對孩子的人格養成反而有問題。

所以,母親節 可能會給某些人複雜的情緒:「我有媽媽,她也是我小時候的主要照顧者,但我不想感謝她」。

在生命裡,愈是親近或者是連結愈深的對象,可能給你帶來的傷害就愈大,有些的確是不適任,但其實也有很多母親是力有未逮。

再完美的父母都可能會對孩子帶來某些程度的傷害,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有限,無法盡善盡美處理所有事,父母也只能盡量求取平衡。

慢慢長大,我們會看懂:「媽媽雖然不完美,卻很努力了。」會知道要如何感謝。甚至也會漸漸明白:「我知道媽媽很辛苦,我可以照顧她,但我無法很愛她。」把自己的情感和責任分開。

母親節不僅是個感恩的季節,也是個人生整理、關係重整的好時機。

更多新聞報導

家庭關係 張瀞文 駱郁芬 母親節 照護者

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

真有「老人味」嗎?學者辯論:最難聞的時期不是老年

延伸閱讀

人從放棄那刻開始變老!她60歲「熟女身材如少女」

家庭主婦理財 先鎖緊漏財水龍頭

家用神器、廚房用品都是NG禮 母親節送禮別踩雷

母親節焦慮症? 這招馭媽術 送禮送到心坎裡

相關文章

母親節思念早逝母…名醫嘆:媽媽準備好遺照才離開,是我一輩子的遺憾

只會讀書,不知如何當個好丈夫-教授夫婦離婚現場,看見婚姻裡最重要的4件事

與成年子女相處不尷尬、不依賴,73歲樂活媽咪:把自己照顧好最重要

帶7旬母出國玩38天!媽媽超滿足:小孩長大了真好

家有3個網紅兒!母親的溫柔與放手,成就孩子的多元前途

不公平!手足擺爛就要我照顧父母?過來人:把自己當獨生子女會好過一點

熱門文章

手槍打太多會變小?醫揭4方法重振雄風:視覺很有感

開罰!開冷氣違反「2件事」最高罰3萬6:別收到罰單才知道

90%媽媽都煮錯!氣炸鍋「這樣用」恐吃下致癌物:菜成毒湯

驚!蟑螂冒出被嚇到,「5大藏蟑處」是蟑螂的最愛:要小心

udn討論區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