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長者到老都還會為家庭勞心勞力,久了可能就會造成身心健康 損害!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說,改善身心症危害導致的憂鬱暴瘦健康危機,可從重建營養衛生的生活、家庭生活建構及醫療等3大面向著手,包含均衡飲食,定時用餐,養成運動習慣,提升體能;日常家務分擔,共商、共建、共享、相互合作支持及協助關懷,平權對待及家人支持系統習慣建立;配合藥物治療、身心治療、心理治療等。
73歲的陳女士育有1子2女,之前被診斷患有憂鬱症 ,長期服藥診治,近期因先生和長子生病、大女兒婚姻不睦,孫兒輩正值青春期叛逆等問題,感到有心無力、操心不已,經常夜半失眠哭泣、寢食不安、體重下降,擔心自己身體健康無法照顧家人,感到愧疚自責,幸好小女兒和陳女士通話時,察覺媽媽語氣不安,才陪同就醫。
陳家駒說,陳女士除外觀瘦削、身體嬴弱、行動有些酸痛無力外,並沒有其他明顯身體急慢性疾病,也沒有退化病徵及症狀,精神方面明顯憂慮、焦慮及憂煩,並有失眠、沒胃口、體力長期處於不足、體重下降等。
陳家駒指出,陳女士年輕時的體重介於48到50公斤,退休後平均僅40公斤左右,近3、4年,更掉落到35到36公斤,「已有續發性厭食症,合併體能健康惡化崩壞危機」,顯示其身心疲累、代謝失衡。
陳家駒表示,長期焦慮、憂鬱的情緒無法抒發,睡眠狀況不佳,即使有正常飲食,但體重仍持續下降,正常體重者,體重減少10%,就是可能營養不良,也可能有續發性厭食現象,嚴重時會須住院治療,長期下來也會增加感染、肌少症等風險。
陳家駒發現,陳女士年輕時工作家庭兩頭燒,並時常忍受家人暴躁的脾氣,退休後又協助照顧孫兒輩,身體勞動外,心裡承受許多壓力又無處發洩,長期下來內外交煎,入不敷出,能量、體力一直處於不足,耗竭負債,同住家人又沒注意,缺乏及時關懷,長期下來對身體造成影響,提醒民眾,應養成習慣關心身邊弱勢的個人及族群。
陳家駒建議,非住院的治療,最好與家人一起共同進行,要先知道為何發生這情況,並協助應付生活問題,可從以下3個方向著手:
1.重建營養衛生的生活:均衡飲食,定時用餐,養成運動習慣,提升體能。
2.家庭生活建構:日常家務分擔,共商、共建、共享、相互合作支持及協助關懷,平權對待及家人支持系統習慣建立。
3.醫療:配合藥物治療、身心治療、心理治療等。
【橘世代課程】
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https://bit.ly/44stv2z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