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新冠 是後疫情時代最受矚目的問題之一,許多研究陸續出爐,最新發表於頂尖期刊《科學》的研究發現,長新冠與低皮質醇 、T細胞耗損與EBV病毒活化有關。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嚴明芳表示,長新冠患者血液中俗稱「壓力荷爾蒙 」的腎上腺皮質醇,濃度約為健康者的一半,可能導致身體在壓力下無法有效將脂肪和蛋白質轉換為能量來使用,導致「疲勞 」這個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今上午例行舉辦科學防疫直播,嚴明芳表示,美國紐約州及康乃迪克州的兩個研究中心召募215位性別、年齡比例相仿的18歲以上個案,包含99位長新冠患者、39位染疫康復且無長新冠者、40位未染疫民眾、37位未染疫醫謢,這些人感染時間是在2020年2月到7月之間,以原始武漢株為主。
結果發現,最常見的長新冠症狀包含疲勞(87%)、腦霧 (78%)、記憶困難(62%)、混亂感(55%)。長新冠患者血液及免疫反應的主要特徵有三,皮質醇(Cortisol)濃度較低、CD4+/CD8+反應較高、抗EBV病毒反應較高。
嚴明芳表示,皮質醇就是俗稱的壓力荷爾蒙,在壓力情境下濃度會上升,以提高身體能量轉換的效率。EBV病毒則是一種很常見的病毒,兒童感染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青少年感染會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紅疹等問題。新冠病毒的感染似乎會活化人體內殘存的病毒,導致慢性發炎反應,持續性的發言反應也會造成T細胞的疲勞和耗損,所以會看到CD4+/CD8+反應提高。
另一篇研究(未經同儕審查之預印本)透過人工智慧方法分析發現,長新冠患者的皮質醇濃度,約為健康者的一半,皮質醇濃度對於「預測長新冠」的預測力高達96%,有潛力成為長新冠的重要預測因子,也是未來研究長新冠病理機轉、開發治療藥物的關鍵。
團隊成員林庭瑀表示,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是針對較早期流行病毒株所引起的長新冠,目前針對Omicron長新冠的探討仍較有限。有英國大型研究發現,Omicorn感染後引起長新冠的比例,已經比Delta時期下降74%到90%,Omicron長新冠症狀持續的時間也明顯較短。
林庭羽提醒,要預防長新冠,接種疫苗是一個有效策略,因為疫苗帶來的細胞免疫有助降低感染後的病毒活性,進而減少廣泛發炎反應、降低長新冠的風險。義大利研究發現,接種2劑可減少75%長新冠風險,接種3劑可降低84%風險。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