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前,孫若澂詢問是否需要補個口紅?她就著小收納盒裡的鏡子補妝,一抹淡雅唇色搭配同色系的指甲油,襯得一頭華髮更顯嬌俏、精神。陪她同來採訪的女兒笑說:「我們家的媽媽不是一般老人,她有自己的Gmail信箱、LINE帳號,非常獨立自主。」
獨居10年,88歲孫若澂將日常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周到故宮博物院擔任導覽志工 ,周間參加樂齡組織舉辦的律動、肌力課程。教書多年的她,近來也在松年大學開課,加上不同時期的同事、學生、親友聚會,鬧得她無暇感受寂寞。
「老實說,我從小沒有別的嗜好,就是喜歡看書,故宮有太多東西值得鑽研,所以不寂寞。」孫若澂擔任志工超過20年,是故宮最資深、亦是最年長的志工,不但曾在2016年獲得全國績優文化志工金質獎,更因豐富生趣解說,獲得「故宮一寶」的讚譽。
提及此事,她謙稱:「我的一生沒有遠大目標,但做一個工作就要負責任,而且全力以赴。」20歲入杏壇,從國小教到國中,41年職涯樂在其中,即使民國80年代掀起教師退休潮,她也不改其志。
只花5分鐘,就簽下退休申請書
但當時,已退休年餘的先生卻渴望陪伴,「他大概有一點寂寞,我覺得男人比女人更不懂排遣生活,其實我沒有退的意願。」有一天,人事室貼出退休申請公告,突然打動她的心,「我就這麼猛然覺得:好吧!」放下正在批改作文的筆,她起身就到人事室辦了手續。
「我的退休是5分鐘決定,所以完全沒有規劃。」孫若澂大笑。初時跟著退休同事一起爬山,隔年又被僑委會派到菲律賓、泰國培訓華文教師,2年間就去了3趟。鬆緊之間,她體認生活需要重心,但不必給自己過大壓力,正好1998年故宮招募志工,便一路做到現在。
「工作總歸是忙碌,休息一下順理自然:早上起來不必趕時間,看看電視、出去走走,多好啊!但我相信那種愛好是短時間,大概1、2年就可能覺得厭倦。」
退休後為人生定錨,標的不用遠大
她認為,退休後仍須為人生定錨,標的不必遠大:當志工、學習新事物都好,但一定得有規律,無論是每天或每周,都能提醒自己:「這件事我一定得去做!」
「這個目標會給你指引方向,給你生命的活力,生活有目標、有動力,就不會空虛、無助。」即使是顧孫也是好的,只要立下目標,就不至於整天無所事事,「吃得下、睡得著、動得了,身體就會健康。」
而她則自嘲:「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這不是件好事,但慶幸自己能成為與教師性質相近的導覽志工,得以重拾教書樂趣。
「每次觀眾問我專長是什麼?我都會問:你們想看什麼?」她開放遊客任意選擇導覽方向,故宮歷朝文物都能朗朗上口,「這是逼不得以!因為你負責導覽,能不懂嗎?」孫若澂俏皮笑道。
發現新事物,仍擁孩子般興奮感
她說自己雖是國文系畢業,但是對青銅、玉器、陶瓷未曾深入瞭解,只好多下一點苦工,「有時候有了新的領悟,也會有一點成就感,原來它是這樣啊!」
她眼睛發著光,流露孩子發現新事物的興奮感:「這就是我的動力,我會很開心!」反倒是之前疫情升級、故宮休館,讓她悶得慌:「一天在家沒事做,坐得腰酸背痛,好累!」
年輕與老,從來就是心態,無關年齡。
孫若澂一個人住、生活自理,運動之外也追劇,把日子過得生猛有力。
她常與老同事聚會,本來都是各自帶菜到她家吃飯,如今懶得洗碗,大夥索性在外聚餐,再到她家打小牌消遣;另有一群老友固定相聚,每月必撥出一天聊到盡興。
老人的幸福是「擁有五老」
「有人問我:老人最需要什麼?我覺得老人最幸福是有『五老』:老伴、老友、老本、老健、老居,其中老友最重要。」
孫若澂說,「老伴最貼心,但像我來講,是已經失落了。」
另一半在10年前離世,她開始獨居生活。原本兩個孩子也打算接她同住,但她認為現在居所離故宮近,同事、老友也常到家裡聚會,不願打擾孩子起居。「老人總要有個窩,不能說沒有立身之處,每月輪流住到兒子家,這對老人的心態來講,好像有被遺棄的感覺。」
至於老本,年輕時就要累積,老健、老友則是另種無形積蓄。「人到老沒有朋友,就算風景再好,又有什麼好玩的呢?」她認為若無老友,親友也可以,重點是改變心態走出去。
住家附近有間教堂設有樂齡課程,孫若澂規律上課活絡筋骨,也能與人交遊。
如今記性差,記不得班上同學名字,但每回出門遇上熟悉面孔,彼此點個頭、打聲招呼便暖上心頭,「有了朋友就不會孤單、不會與世脫離,這也是我給老人的建議。」
本文轉載自《幸福熟齡》
|延伸閱讀↘↘↘
- 父母養我小,我養父母老!花旗前董座棄高薪、回家照顧94歲失能爸:我只後悔該更早接他們同住
- 是我殺了自己的女兒!一個媽媽的痛哭懺悔啟示:嘴巴壞就是「壞」,就算出自好意也一樣
- 他提早20年財富自由,公開45支養股名單:定期會給孝親費的股票,讓你「賺2次股息」
udn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