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型基金 又稱為「被動式基金」,為了與它所連結的指數有高度相關性,所以在成立時就把持股明細和持股比例完全設定好,然後透過每一段時間的重新檢視,讓它一直能持續連動該指數,說句玩笑話,機器人就可以做這件事了。
股票 型基金又稱為「主動式基金」,操作績效完全看基金經理人的判斷能力,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類型。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去買基金?
因為大家總認為投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要不然怎麼會有好幾個電視台24小時分析股市行情,又有兩大財經報紙提供那麼多密密麻麻的訊息,還有琳瑯滿目的各種投資理財的專業期刊和書籍充斥坊間,更遑論 1,700家以上的上市上櫃公司的財務報表和即時訊息必須吸收。
到頭來,乾脆拿錢出來認購基金,讓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幫自己賺錢吧!因為我們相信這些基金經理人都有豐富的財經或產業知識與經驗,能判斷出正確的走勢,然後做出精準的選股。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股市只有「贏家」,沒有「專家」,即使你認購的這檔基金的經理人這幾年操作績效勇冠業界,也不能保證今年依舊出色,甚至也有可能由盈轉虧。更何況有時你根本不認識這些經理人,只是人云亦云下,就買了一檔基金。
再者,基金虧損若只是經理人的「專業能力」有問題,其實還情有可原,但若遇到不肖經理人的「品格操守」有問題,那就只能自認倒楣了。他們慣用的手法就是自己先行買進和業內或公司派聯手要炒作的投機股之後,再在高檔賣給自己操作的基金,結果自己荷包賺飽飽,基金持有人則慘遭套牢虧損。
每個人一定會珍惜自己的財產,但你把錢交給一個陌生人,他又不認識你,他怎麼會和你一樣在乎你的財產呢?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一年期間有60%的股票基金輸給大盤,10年期間有70%的股票基金輸給大盤,若拉長到20年,該期間居然有高達80%的股票基金輸給大盤。既然被動式基金獲利的機率要高於主動式基金,我們為什麼要把命運交給一個既陌生、又不一定是贏家的專家呢?
近幾年來,大家漸漸開始懂了這個道理,所以ETF的發行量越來越大,甚至規模已經等於美國的GDP了。反觀,傳統的股票基金越來越乏人問津,因為挑基金其實比挑上市公司更難,畢竟上市公司過去的經營績效,絕對比基金過去的操作績效更具參考性。請問,這個市場上有歷經幾十年持續穩定獲利的基金嗎?國外或許有,國內迄今應該還是鳳毛麟角。別再低估自己,高估專家了。
投資股票,真的應該自己來,而且真的沒有那麼難。股神巴菲特曾八次推薦 ETF,甚至說:「大家如果有積蓄的話,可以買指數型基金,根本不用聽我這種理財顧問的話。」
本文摘自《只買4支股,年賺18%(全新加強版)》,商業週刊 2020/03/05 出版
udn討論區